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云资讯 >> 正文




为史铁生落泪的日子


来源:普洱日报 张国营 马洁 时间:2020/01/12/ 11:42 点击:

 

普洱日报讯(张国营)史铁生是位让人心疼的作家,命途颇为多舛。二十多岁就双腿瘫痪,靠着轮椅才能行动。之后又得了尿毒症,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去世时还没满六十岁。他的一生都在和病魔斗争,不能自由行动,还承受着病痛。这和那些游览名山大川的作家相比,他的活动空间实在太小,他的写作素材都来源于身边,而且很多都是关乎病痛的感受,比如《病隙碎笔》最具有代表性——他的笔总是指向病痛。

最早读到史铁生源于语文练习卷子上的阅读理解,只是当作试题来对待,因为有了应试拿分的心态,都是片段式的阅读,没有沉浸进去的心境。而且史铁生的文章主题都无法一目了然,而是有些晦涩,解答起来很吃力,便将作者等同于出题人,心中并无好感。

后来进了县城读书,在学校之外接触到更多的阅读物,文章不再只是卷子上的试题,等着你按照标准答案来写读后感。而是可以得到一整本书,不功利地潜心来读每一段文字。这才从学生的身份解放出来,成为一名读者。而读得最早也最细的就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文中所写有史铁生坐上轮椅后的精神挣扎,也有他和家人的相处,尤其是他和自己的母亲。地坛是他经常去的地方,很多思绪和回忆都凝聚在这里,成了他写作的丰富素材。我当时在读高中,刚刚离家住校,不习惯学校的宿舍生活,想家人,和同学相处得也不融洽。因为爱买书,花掉了大半的生活费,又不好意思再和家里要,只能自己想办法。于是只好在吃上做减法,早上在食堂里多买几个包子,到了吃饭时间,就啃包子,这样一天可以省掉大半的钱。连着吃了几天的包子,就被班主任注意到,她对我说不能这样吃下去,营养会跟不上,然后补了一句“你再这样,我就打电话给你妈妈”。

我刚刚读完《我与地坛》中怀念母亲的那一段,加深了思家之情,班主任来了一句“找妈妈”,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赶忙跑出去,下楼梯来到操场,眼泪一直都止不住。既为自己的思念而流泪,也为联想到史铁生的遭遇而流泪,两种情绪交织,泪水决堤,好一会儿才平复下来。

这是最亲近的阅读,文字里的场景和现实的场景契合在一起,好像完成了一种隔空的对话,作者用文字将故事和想法说给读者,而读者用自己的故事和想法回馈,眼泪成了彼此联系对话的媒介,读者为自己哭,也为作者哭。

其实《我与地坛》有很多关于生命的思考。因为行动不便,在静坐的过程中,史铁生有着比别人直面生活和生命的不同角度,包括自己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态度以及亲人生命的消逝,他的心境如同时刻拨动的敏感琴弦,发出细腻深邃的生命和思想之音。

那之后很长时间没有特别系统地读过史铁生,大学时有人送过一本史铁生的书,也只是草草翻过,没有细品。再次“遇到”史铁生是在工作之后。听了一场朗诵会,其中就有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男一女,演绎史铁生和母亲。这本是一篇极其感人的文章,写他自己瘫痪之后的敏感脆弱和母亲的笑容泪水,后来母亲去世了,他和妹妹牢牢记住母亲说的话——“要好好活”。这样一篇自带泪点的文章,加上朗诵者的精湛技艺和深挚感情,让听者的眼泪根本止不住。泪眼模糊中,是一位苦难而坚强的母亲,一个勇敢前行的家庭,当然还有那位坐着轮椅坚持用笔来书写生活的作家。

如今,史铁生已经去世快十年了,每次想起他,都有着流泪的记忆。实际上,他的作品不是卖惨的催泪弹,他只是如实在记录着自己的苦难生活和挣扎痛苦,饱含着对生活的哲思。他虽然所写的多是身边的人和事,但在不能自由、忍受病痛的生活中,他将生活写成了诗,上升成了哲学。我们在史铁生的文字中,能够读到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拷问,双足被束缚在轮椅上,但他的眼和心都触及到更为渺远苍茫之地,可以是宇宙,可以是人心。

因为身体被束缚,所以他的思绪会奔跑得更快更远,因为总有疼痛,所以每次奔跑都不轻盈,但总带着快意。这样一个以心为马的人,我们只能聆听他思想的足音,总是难以追赶上他的脚步。虽然我们以泪水相伴,但他在用思想和灵魂挥汗如雨。

 

写书人 史铁生

1月4日是作家史铁生的生日,如果他活到今天也才69岁。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自强不息,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在当代中国文坛,史铁生是一个符号,一座文学的高峰,也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中国作家对于自身苦难和荒谬命运的抵抗。

史铁生说:“生命的磨难是一种必然。”于是他从瘫痪中挺了过来,为了深爱他的母亲可以舒心,更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他选择了写作来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他做到了,他凭靠顽强的意志,支撑着自己的病体艰难写作。他战胜了苦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他看来,苦难并不可怕,只要跨越了它,苦难就会给你送来一笔丰厚的财富。如同经历了四季,就明白了人生。

 

 

一本好书:《我与地坛》

创作背景

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北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史铁生“走”进地坛,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品主题

《我与地坛》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每个人境遇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但在史铁生的答案面前,世界显示了它平等的一面。这将促使人类不再滥用或者尽可能少地滥用自己那个“狂妄的年龄”,这个答案虽然不能保证世界上不再有“失魂落魄的人”,但在史铁生以自己漫长的煎熬而获得的领悟那里,这些“失魂落魄的人”将得到宁静和终生的抚慰。

作品评价

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作家  韩少功

史铁生写的不是油滑遁世的逸情散文,不是速生速灭的快餐散文,不是自矜自吟的假“士大夫”散文,不是撒娇发嗲的小女人散文,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   ——《广州日报》

《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字字句句昭示“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的主题,那些同期作品也揭示了”人生是一个经受磨难的过程”。史铁生曾经自嘲“被种在床上”,这句话中充满了磨难和自我调侃,“几十年病痛对他的折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承受力,这种磨难早已融合进他的思想和灵魂。”——作家  曹文轩

摘抄赏析

●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赏析:作者残疾之后,地坛公园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一独特“沉静”的环境,使他活过来,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艰难,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和超越。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是培养他飞跃超越的土壤。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地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可见,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赏析:这句话是作者对母亲多年来深切关爱自己的总结,是对母亲坚强生活的综合评赞。母亲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是世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她的命运多么“艰难”。可是,她从来不向苦难低头,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关注着“我”的生活、变化和命运,直至猝然去世,这是无人知道的,只有“我”才能体会得最深最切,尤其是当“我”撞开了一条人生之路。母亲离世之后,这种体会就更加“鲜明深刻”了,这是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深情赞美,是母亲和母爱伟大的集中体现。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赏析: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勾勒了“我”与公园的密切关系,表现了自己与地坛的特殊情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母亲来公园寻找“我”的艰难历程。“我”的残疾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踪为她魂牵梦绕的线索,为她全部生活的焦点,这是一曲母子相依相怜、共度患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人间颂歌。(光明网)

 

活在希望中

普洱日报讯(马洁)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铁生的时候,喜欢强调他是残疾人,并因此对他顽强坚毅的人格大加赞赏。这样的说法自然是正确的,但这样容易使没有读过史铁生的人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史铁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体现在他的顽强坚毅中,甚至于将他的残疾当作他著作的全部卖点。

在读史铁生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理解,可后来的我才发现仅仅以一个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的角度认识史铁生,实在是有些遗憾。正如《病隙碎笔》,若真的只看到这部书是在“病隙”写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对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许就会有遗憾。

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在写《病隙碎笔》的时候,史铁生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他尽可能地把握着所剩不多的分秒抒写下生病期间的一些所感所想。他将他一生来回翻看了一遍,总结出了自己对人生、命运、爱情、道义、信仰等共六部分的几番领悟,两百四十多篇小短文般的议论,是他对人生的发问,便是这些议论带我进入到了他的精神世界。

关于生病的意义那一段,让我印象极深: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是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 ’,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幸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幸福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贪婪,不去做那些无谓的假设,也不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在能爱的时候尽量去爱,做自己该做且能做到的事,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这就是幸福的。

其实,读完《病隙碎笔》,令我感受最深的不仅有史铁生面对病魔时的坚强,也有他静观生活的态度。从现实意义上说,这本书告诉我们要静下心来,用心像旁观者一样看自己的生活。也许我们无法做到像史铁生一样静下来,毕竟,我们没有像他一样被病痛、残缺折磨,从而抛却一个健全人一生中要经历的纷繁复杂,但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向其精神、思想学习,从而静下心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惑,他在书中告诉我们:“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依我看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因而看不见人的真实处境,也看不见信仰的真意。”我们无须逃避苦难,也不逃避所谓的健全人,史铁生以旁观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他(她)说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

●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邓晓芒

●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王又平

●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我最早读到史铁生的作品是《午餐半小时》,文中那种不动声色的悲天悯人,深深震撼着我。——王蒙

●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莫言

●在当下喧嚣浮躁的社会,铁生作品中的那份沉静更显珍贵,他从容地阅读了生命这本大书,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立场。他的生命痛苦,灵魂却是那么纯净。——张海迪

●史铁生告诉我们,优秀的文学作品仅用心血是不够的,只有抱着“用生命书写的”的态度,才能不辜负人民对作家的期待。——何建明

●铁生走了,在这一瞬间,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世界荒凉了,我失去了人世间最好的兄弟。——周国平

(光明网)

 

史铁生作品 经典摘抄

史铁生眼中的人生,可以大致地做如下概括:是局限,也是欲望;因为挑战,所以精彩;因为苦难,所以幸福;因为孤独,所以饱满;命运无常,但人人平等;任何时候,不要忘记爱愿、梦想、信仰、希望……拒绝一切平庸、软弱、僵化、拖延……

忘记和不曾察觉的事,等于从未发生。——《务虚笔记》

人们所以需要戏剧,是需要一处自由的时空,需要一回心魂的酣畅表达,是要以艺术的真去反抗现实的假,以这剧场中的可能去解救现实中的不可能,以这舞台或银幕上的实现去探问那布满于四周的不现实。——《病隙碎笔》

人不能没有爱,尤其不能没有所爱。不能被爱固然可怕,但如果你爱的本能无以寄托就更可怕。假如不能被爱是一条黑暗的小路,燃着爱的心还可以照耀着你前行,但倘若全无所爱,便如那绵绵的秋雨,把你的生活打的僵冷。——《命若琴弦》

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我与地坛》

沉默就常常是必要的,沉默可以通向有声有形的语言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就像浪,舒缓下来,感悟到了水的深阔、水对浪的包容、水于浪永久的梦想意义。——《灵魂的事》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合欢树》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消逝的钟声》

(光明网)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思茅区:风清气正气象新干事创业正当时 下一篇: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