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王冰)普洱市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发展定位,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普洱市出台“硬核”措施,建立健全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投入机制,并将资金投入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据统计,2019年10县(区)共获得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67357万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资金达44706万元,占比达到66.4%。 普洱市始终高度重视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2019年,普洱市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重点工作以及中央和省级预算资金投向,重点关注、精准发力、扎实工作、主动作为,加强项目储备,做实前期工作,积极做好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工作,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争取取得新突破。全年共争取到各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1.64亿元。 有了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有效推动了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牢固。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开展“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全省率先完成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和风险调查评估,在全国率先完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普洱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7430亿元。二是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明显。扎实开展燃煤烟气、城市扬尘、柴油货车尾气、秸秆禁烧、餐厨油烟“五气共治”,全面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42台,整治“散乱污”企业53家,完成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273座。启动美丽河湖建设,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整治,大力开展澜沧江非法养殖网箱清理,全力推进思茅河劣Ⅴ类水质断面“脱劣”工作。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强化重点企业土壤环境监管,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切实保障土壤环境安全。三是一大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扎实推进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和思茅河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化解生态环境风险,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各级投入资金1.8亿元,实施79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四是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得到加强。建成6个国家级水质自动监测站、11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1个国控大气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涵盖大气、水、辐射的综合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逐渐形成。五是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截至2019年底,普洱市PM2.5浓度24微克/立方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41.5个百分点,全年未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纳入国家、省级考核的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0%,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土壤环境总体安全清洁。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