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观点深度 >> 正文




传承传播“动起来” 普洱历史文化“活”起来


来源:《普洱日报》 马雨果 时间:2020/11/02/ 14:38 点击:

 

马雨果

“作为一个在思茅生长了30多年的我,竟然不知道思茅的地名来源和竹子有关。”“真惭愧,一直以来我都告诉别人思茅是因为诸葛亮到此,思念茅庐而得名。”……

2020年9月初, 思茅文旅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推文《思茅为什么叫思茅?好多人都答错》用历史文献和专家的研究成果告诉世人:思茅的地名来源于古时居住于此的濮人口中一种叫“思摩”的坚硬竹子,在流传过程中,渐渐演变成“思茅”。而诸葛亮来思茅洗马有了洗马河,思念他的茅庐而给了当地“思茅”一名,这些都是后人口中美丽的传说罢了。当然,这个结论还有不同的看法,也不是最后的结论。

讲好本土故事,不止于当前。这些历史文化,前人做了很多研究,出版了大量书籍,做了权威解读,诸如《普洱史话》《普洱风物大观》《普洱历史文化大观》……可是,笔者在书店以及学校等地,几乎难觅踪影,而读过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这样令人遗憾的事不是个例。2020年“七一”建党节时,笔者整理了思普区党组织的创始人,第一个在思普区洒下热血、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杨正元的事迹,再配以一批革命遗址的红色故事发布了一组推文,没想到,这些红色历史故事引发了热议,很多普洱人称第一次听说。可是,据笔者了解,位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化镇的杨正元故居于2003年9月15日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向社会开放。普洱市档案馆以及各大书店里本土红色读物也不在少数,但前去翻阅和购买的人却寥寥无几。

这两个事件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普洱是一个浸润在茶文化中的城市,每个普洱人对于茶文化,都能说出一点自己的理解。可是,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发展历史等却知道的不多。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是《马帮调》;天天在“倒生根”下晨练的人不知道“倒生根”是什么树种;普洱的小学生大多不知道方言中的“蚂螂”是何物。这些现象,着实让人痛心。

历史文化是我们的根基和文化名片,面对大众对历史探究的需求,作为文化和旅游部门如何扩大宣传面?如何让宣传更多元?作为媒体,如何结合历史来讲好本土故事?如何让文献资料“动起来”,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普洱这样一个物产丰富,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之地来说,文化自信起着重要支柱和精神基因的作用。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笔者认为,近年来,在《佤部落》《腊景迈》等本土舞剧叫好又叫座的同时,层出不穷的文化精品让人看到了本土文化的魅力。那么,怎样去宣传和传承?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应该让历史文化故事等史料方便市民查阅,在档案馆和文化旅游部门以及宣传部门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显眼位置展示,甚至在各大公园广场显眼位置展示;其次,讲历史文化故事应该积极适应时代传播方式,充分应用受众广泛的“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发布,并用方言叙述或者视频展示等网友乐于接受的轻悦化表达方式,讲好本土历史文化故事,杜绝公文式和宣讲式表达;再次,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用图片展板、宣传海报等形式,将这些本土历史文化故事展示于街头、社区和学校,甚至在日常,也可做成读本发放至社区、各单位和学校,做好宣传与传承。

历史文化是日夜奔流不息的河流。回望源头,发掘历史文化的源泉,根本目的是为了汇聚到更广阔的江海之中。我相信,在全社会的不懈努力下,更多的普洱人会站出来,当好普洱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当好文化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讲好普洱故事,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普洱力量”。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 下一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论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