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佤山民兵在边境线上巡逻巡查。 普洱日报讯(记者 梁荔 李毓珊 李超/文 吕禾 卢磊/图) 小新寨既是地名,又是一个民兵“番号”。 西盟佤族自治县岳宋乡岳宋村小新寨在1968年为配合驻军阻击境外国民党军残部成立了一支当地民兵组织,被命名为小新寨红旗民兵排。在1968年至1969年期间,先后经历了多次战斗,粉碎了敌人的窜扰。之后,这支民兵排就亦民亦兵带领小新寨群众护边卫国,建设家乡,为社会主义新佤山做出了重要贡献。 “阿佤山上小新寨,一杆红旗升起······”是20世纪70年代一首脍炙人口的汉语歌曲,至今许多老人都会唱。 “我十八岁就当民兵了,当年的小新寨红旗民兵排有63人,如今有11人尚在。现在我们佤山的民兵越来越多,年轻的一代人比我们还坚强、勇敢。”当年小新寨红旗民兵女兵排副排长娜龙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说。 娜龙是尚在的最早一批红旗民兵排老同志,她已有49年的党龄,丈夫也是当年的民兵。她告诉记者,她当民兵的时候不会说汉语,每次去训练打靶,她都认真学习。现在老人家已经能用汉语熟练地与记者对话。 番号是一支部队的生命和象征。虽然民兵部队没有数字番号,但“小新寨”已经被西盟佤山民兵当作了自己的番号,他们非常看重这一标识。 西盟县委常委、县人民武装部政委罗凤军告诉记者,这一“番号”承载着佤山民兵的光荣梦想,寄托着他们的壮怀激情,蕴含着他们的奋斗精神。 “我对这片区域了如指掌,哪里有一条小沟小箐,哪里有一个小岔小道,我都一清二楚。”7月31日,记者在位于岳宋村木鼓坝中缅界河南弄河畔的西盟县强边固防突击队第36分段,遇到在此段巡逻的民兵岩碗,他和民兵战友岩共刚巡逻回到驻守点。浑身汗水的他,匆匆用山箐水洗了脸。 岩碗自2017年退伍回到家乡便加入了民兵,现在投身边境疫情防控中。突击队员们说,他说自己是“军人”,所以总抢着干脏活累活。从去年11月份加入边境线巡逻巡查工作和强边固防突击队以来,他从未脱过岗,不管是否轮到执勤,他每天忙完农活一定会赶到执勤点,值守卡点有困难时,他也会及时帮助解决。近期,他就组织人员四处寻找水源,又通过施工把清洁干净的水引到卡点,解决了用水困难的问题;看到卡点住房简陋拥挤,无休息和避雨场所,他又组织人员砍树搭建简易棚子;看到卡点交通不便,运输物品困难时,他主动驾驶三轮车帮助运输生活用品和防疫物资…… 罗凤军说:“我们的民兵都像岩碗这样,他们是边境疫情防控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 据了解,目前西盟县有8个基层武装部,2648名民兵。当前,民兵已成为边境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动用民兵33937人次执行边境疫情防控任务,日均动用219人,协助查获非法出入境人员73人。 今年6月30日,在岳宋乡小新寨举行的“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小新寨红旗民兵排精神”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民兵们纷纷表示,要让“小新寨”这一佤山民兵“番号”永不磨灭,传承和发扬好“小新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