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陈景锋 李颜 通讯员 胡开华 周洁 杨帆) 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脱贫摘帽不是扶贫工作的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马不扬鞭自奋蹄,景谷县持续推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好防止返贫“安全带” ,打好有效衔接“组合拳”,不仅让脱贫成果质量更高、成色更足、效果更好,而且为乡村振兴筑牢发展的基石。 建立后续帮扶机制 系好防止返贫“安全带” 家住威远镇麻栗树的建档立卡户叶保光一家4口人,大女儿正在上大学,今年9月小女儿也将上高中,因为家里有两个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叶保光一家被纳入风险监测机制的对象。为及时掌握叶保光一家的生产生活情况,镇村两级工作队员经常到他家走访,积极为他家增收出谋划策。目前,叶保光一家4口不仅享受着低保政策,而且他还被聘为生态护林员,并不时跟着村里的务工队一起外出务工;妻子胡有美则在家种菜、养猪,一年下来全家有近5万余元的收入。同时,上大学的大女儿除享受生源地贷款的政策外,还享受每年3000元的雨露计划补助,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坚实的保障。胡有美激动地向记者说:“这几年全靠国家政策好,帮助家里解决了娃娃读书钱的问题,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会一天更比一天好,一年更比一年好。” 据悉,像叶保光家一样,2021年以来,景谷县通过月动态监测和集中排查共识别认定监测对象188户583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93户267人,边缘易致贫户56户188人,突发严重困难户39户128人。为抓实防止返贫工作,景谷县先后制定了《农村贫困对象动态监测和落实帮扶常态化机制》《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等系列措施,为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提供政策措施保障。同时,全县以村为单位,组建了由乡(镇)干部、驻村队员、村组干部组成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队,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产业就业、家庭突发事件、重点人群收入支出情况等开展排查。根据风险类型和返贫致贫原因,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本标准,从增收、减支两个方面精准发力,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一方面针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加大产业就业帮扶,落实小额信贷、公益性岗位、务工奖补等帮扶政策,支持和鼓励监测对象通过发展产业、外出或就近就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针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及时按程序给予特困供养、低保、临时救助等政策帮扶,确保基本生活有保障。截至目前,全县共向监测对象累计发放小额信贷3625.8万元,实现务工就业1083户1493人,公益性岗位安置239户239人,纳入农村低保1168户2862人,给予临时救助737户1085人次。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推进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 时下正是管理桉树的好时机,威远镇香盐村芒涯河一组的李学昌正在自家桉树地里除草。2002年,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作为党员的李学昌率先种上了桉树,几年下来收入很不错,现在他家的桉树已经发展到300多亩。“以前我们村没有什么产业,只种植一些玉米、稻谷或养鸡,收入都很低。2002年开始引进种植桉树,去年我家砍伐桉树2000多立方米,纯收入有四五十万元。近年来,通过种植砍伐桉树,村里平均每户纯收入不下七八万元,家家都盖起了新房,我们村子有10多户人家还买了小轿车,而摩托车是家家户户都有,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学昌向记者介绍说。 香盐村辖12个村民小组402户1577人,村民主要以拉祜族、傣族为主,其中60%以上为拉祜族,是景谷县5个“直过民族”村之一,40个省级深度贫困村之一。大部分拉祜族群众曾经一度过着刀耕火种、靠山吃山、靠天吃饭和“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赚钱今天花”的日子。2015年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香盐村抓住各级党委、政府对“直过民族”聚居地区加大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在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挂钩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的支持下,依托当地丰富的林业、林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桉树和甘蔗产业,目前,全村共种植桉树近3万亩,人均18亩以上;甘蔗2300余亩,成为远近闻名的林业、甘蔗种植专业村,全村建档立卡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1614.5元。香盐村党总支书记刀文明说:”2017年以前,村上没有什么集体经济,只有镇党委每年拨给的3万元工作经费,远远不够村里的支出。2017年以后,通过种植桉树和发展其他集体经济产业,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6.5万元。另外,各村民小组的集体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去年有1个村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2个村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 离香盐村5公里的地方就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纸浆厂——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实现一棵树从育苗到种植、管理、砍伐、运输再到生产成产品的全产业链条,可提供固定就业2000多人,劳务用工涉及10多万人,占景谷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开赋介绍:近年来,云景林纸充分发挥省属企业优势,带动景谷各族群众建成原料林基地120多万亩,每年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利税2亿元左右。今后,公司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依托景谷优质的林业资源,依靠各族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全力加快推进“林纸三百”项目,为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 据了解,“林纸三百”项目是普洱市为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将依托云景林纸20多年生产实践探索出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林产业发展模式,整合全市林业、环保及土地等资源要素,建设30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计划2021年启动,2025年建成。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22亿元以上,利税40亿元以上,带动地方12万人就业,拉动地方经济200亿元以上。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掌握有效衔接主动权 让脱贫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景谷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实现了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全部清零。2017年至2020年,连续四年取得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好”的等次,2019年接受并通过了贫困县退出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以零错退、零漏评、96.37%的群众满意度取得了全市第一、全省第六的实绩,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全县14200户、52217人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100个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贫困发生率由17.64%下降至零发生率;2020年又在全市率先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和省级验收,在脱贫攻坚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景谷答卷”。截至2020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43元,同比增幅7.4%。 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景谷县委、县政府抢先布局、主动谋划,聚焦抓巩固、抓衔接,攻重点、破难点,打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组合拳”,在5年过渡期内,将做到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全县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全县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 紧抓巩固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景谷县牢牢掌握主动权,汇聚起乡村振兴的蓬勃动力,用实际行动勾勒出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新画卷。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