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 正文




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来源:《普洱日报》 陈景锋 李颜 时间:2021/09/04/ 09:44 点击:

 

编者按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普洱市各地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制定规划,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宁洱县多举措抓实产业扶贫后续帮扶

普洱日报讯(记者  陈景锋  李颜)   近年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为解决好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问题,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扶贫模式,逐步构建起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宁洱县通过实施“311”产业扶持、“四个一到户”、转移就业、旅游扶贫、生态补偿等帮扶措施,所有贫困户均实现了产业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全县共培育形成中长期特色产业55.7万亩,农村人口人均中长期特色产业达3亩以上,实现产业有效带动全覆盖。同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宁洱县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多举措持续加大脱贫攻坚产业后续帮扶力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有力支撑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宁洱县2019—2020年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宁洱县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产业扶贫扶持政策,为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精准定位谋划,把牢产业方向。结合各村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户一产业”的产业布局和“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立体种养、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精准编制“县、乡、村、组、户”五级产业扶贫规划,让每个村组都有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并稳步推进产业的落地落实。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84亿元,构建了以茶叶、咖啡、烤烟和畜牧业为主导,以核桃、澳洲坚果、香菇、芒果、香橼、百香果、魔芋等为辅助,以林下种养、生物药业为补充的绿色产业发展体系。

抓实龙头企业发展,注重利益链接和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抓住玉磨铁路建设、思宁一体化建设和市级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抓手,以土地入股、扶贫资金入股、订单保底销售等方式,大力支持茶园、咖啡园、生物药园等生态有机标准化建设,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牌”,全县建成现代生态茶园20.48万亩、生态咖啡园10.35万亩。同时,坚持企业引领产业发展的思路,先后引进企业建成磨黑15万头仔猪生产基地,打通了畜牧业规模化发展链条;引进年生产50万头大牲畜屠宰加工企业,为宁洱生态养殖产品直通上海市场做准备;引进总投资30.35亿元的肉牛综合养殖项目,力争在3至5年内把肉牛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之一,构建起“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

强化技能培训,以产业带动就业。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结合产业发展需要、企业用工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专业技能培训,重点开展了茶叶、咖啡、蔬菜、果树、中药材、畜禽等种植养殖业培训,并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生产一线,手把手教授劳动技能,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扶贫资金1386.44万元,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37957人次,组织招聘活动62场,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3806人次;累计建立扶贫车间15家,吸纳贫困劳动力194人;“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4352人创业,发放贷款5亿余元;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2625个,发放补贴903.57万元。

 

九甲镇核桃产业为民铺就“致富路”

本网讯   入秋后,走进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九甲镇,一个个绿色饱满的核桃缀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打核桃、拣核桃、卖核桃。

近年来,九甲镇把核桃作为农民增收的产业之一,着力将三台村打造成“百年核桃第一村”,从注重质量、强化督导、完善收购加工等方面入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实现了核桃规模化种植。同时,在核桃销售规模上下功夫,鼓励种植大户、加工厂、收购商进行多方合作,培养网销人员运用“互联网+”的销售模式帮助农民扩大销路,为农产品销售搭建了一个新平台。截至目前,全镇核桃种植面积达35000亩左右,每年可收购鲜果4000多吨,年产值在1000万元左右,小小核桃已成为当地产业振兴中的“核”力量。(通讯员  陶雪松  摄影报道)

 

益智乡“党组织+N”筑牢产业发展之基

普洱日报讯(景谷县益智乡党委)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益智乡围绕“一村一品,一户一产业”的产业格局,探索“党组织+N”发展思路,依托“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着力发展高、中、低立体产业,让群众口袋“鼓起来”。

党组织+合作社,聚焦山中有“林”。通过“党组织+合作社”模式,发动党员带头成立橡胶合作社4个,利用主题党日等,学习橡胶种植和采割技术,提质增效橡胶产业7.49万亩,覆盖农户5462户,实现产值7070余万元。同时,合理规划发展桉树、松树生态林,搞活林地经济资源,村党总支积极落实原料林基地,领办林业专业合作社3个,覆盖农户3400户,实现林产值7620万元。

党组织+科研团队,聚焦林下有“宝”。以坝区河谷地带为主,发展橡胶林下魔芋种植,补齐橡胶林下经济的短板,采用“党组织+科研单位”模式,引入省农科院植物病理学研究员丁铭在益智乡成立专家工作站,为魔芋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乡共种植魔芋5062.5亩,建成种源育苗大棚7个,橡胶林下种植示范基地1320余亩;注册景谷兴迈农业有限公司发展魔芋种植产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种植户500余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产业连接,实现同发展、双促进,2020年村集体经济在魔芋种植业方面实现收入4万余元。

党组织+农户,聚焦林外有“园”。在以山区、半山区为主的区域抓好生态茶园、咖啡、甘蔗产业。各村党总支积极发动农户种植茶叶、甘蔗、芒果、花椒等经济作物,并积极为农户协调举办产业技能培训班。目前,全乡共成立经济作物类专业合作社9家,培育具有影响力的茶叶、甘蔗专业合作社3家,带动种植户2000余户,开展技术培训549人次。

同时,益智乡还积极探索“党组织+文化传承”的模式,大力发展陀螺、三弦等文化特色产业,充分挖掘水库周边资源,结合景谷勐迈陀螺文化节、新米节等民俗文化及生态特色饮食风味,实施库区旅游项目,打造“山水益智印象”品牌。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宜居宜业奔头更足 下一篇:“小实事”筑牢群众“大幸福”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