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刁发兴和其他监测员在对大象进行监测。 普洱日报讯(记者 郭春祥 李毓珊 苏莉/文 卢磊/图) 8月27日凌晨,睡意正浓的刁发兴隐约听到屋外阵阵犬吠,本可以翻身继续酣睡的他出于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还是拿起手电筒前往屋外查看情况。看了一眼,刁发兴瞬间变清醒了:一群野象正悠闲地淌过曼老江、穿过思江公路,朝着村后的山林中走去。 “1、2、3……13,好像少了1头?”刁发兴反复确认着野象的数量,因为这群野象他很熟悉,属于他时常监测到的“断牙家族”,一共有14头野象。“应该是落单了一头。”刁发兴在心里嘀咕着,迅速把眼前的情况上报到预警平台后,他返回家里拿出了夜间寻象的“秘密武器”——装载热成像的无人机。经过仔细搜寻,最终在曼老江不远处的茶地里发现了这头“落单”的野象。数小时后,这头野象跟上了山林中的大部队,刁发兴也长舒一口气。 这样的情形,在刁发兴5年的“追象”生涯里,不知出现过多少次。人象距离最近的一次,大象来到他家院子里,打翻了放在桌上的暖水壶,用鼻子卷走了暖壶旁的菠萝。 刁发兴是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曼克老村的一名野象监测员,在康平镇境内,常年生活着30余头野生亚洲象。为更好地对野象的行踪进行监测,林草部门聘请了熟悉地形的村民作为亚洲象监测员。通过人员跟踪、无人机监测等方式,随时掌握野生亚洲象的活动轨迹。从2016年开始受聘成为一名亚洲象监测员后,刁发兴便一直陪伴在这些“吨位大咖”们身旁,护象爱象,守护人象平安。 “最开始我们是凭人眼和望远镜来观察,但这样监测起来比较困难。”回忆起刚成为监测员时的情形,刁发兴说,当时缺乏经验,只能靠双脚不停地走,眼睛不停地看,面对一些人力难以到达的地方,工作很难开展。“后来林草部门给我们配备了无人机,也组织了培训,工作起来就方便多了。”无人机结合地面人员跟踪,有效地实现了对亚洲象监测的实时信息传输和及时预警,也降低日常预警监测中监测员的安全威胁。 “我们一般是早上六点出发,第一时间确定象群的位置并发布预警信息。”刁发兴说,他们在村民起床劳作前确定好象群的位置,及时将亚洲象活动情况通过“江城县亚洲象预警平台App”、短信、微信和村寨广播告知村民,通过调整村民的生产、生活时间,避免人象“相遇”。而在野象暂时离开的日子里,刁发兴和其他监测员们也闲不下来,他们还要去核实村里大象“肇事”的情况。对于野生亚洲象造成的损失,核损上报后,会通过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进行赔付。“随着保护意识的增强、监测手段的进步、赔偿机制的完善,人和象之间的关系趋于平和。”刁发兴告诉记者。 成为野象“跟班”的这些年,刁发兴已经熟悉了野象的活动时间和路线,掌握了很多大象的生活习惯,他还根据野象的特征为他们命名,牙齿断了一截的就被称为“断牙”,长得黑一点的则被取名“小黑皮”…… “刚开始的时候心里还是比较害怕的,后来慢慢地就习惯了。”刁发兴说道。 “‘长牙’还是我们的朋友呢!”亚洲象监测员郭兴祥乐呵地说。 “长牙”是一头成年野生亚洲象的名字,也是监测员们公认的“胆子大、不怕人、喜欢走大路、逛寨子”的一头野象。“上次逛来我家‘偷吃’菠萝的就是它。”刁发兴指着曾被“长牙”光顾过的餐桌说着,并和大家分享了他与“长牙”数次相遇的故事。 刁发兴和其他监测员有一个梦想:期待“人象平安”成为常态。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