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郭春祥) 9月28日,“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普洱市专场在昆明海埂会堂召开,现场记者就糯扎渡自然保护区芒坝村村民爱鸟护鸟,着力打造“观鸟经济”,实现了自然保护区严格管理与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提问普洱市如何处理好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的关系及取得的成绩。 “守绿换金、添绿增金。”普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何卫作出回答。 首先,算清“绿水青山”家底和潜在经济价值,消除干部群众的疑虑困惑,坚定保护优先的信心和决心。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东县,201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TEEB(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随后该项工作在普洱市各县(区)逐步开展,2020年,全市TEEB评估达9602亿元。 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同时,普洱市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正向激励机制。积极推行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和GD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的考评机制,在国内率先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作为干部生态政绩考核、离任审计和生态补偿的重要参考依据。2020年,普洱全市GEP核算为7581亿元。 此外,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环境综合整治,采取信贷补贴扶持以及生态补偿等措施,加大绿色产业引导和扶持,让大量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群众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养山”的发展新模式。同时,持续开展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科学素养,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芒坝村“鹦鹉寨”,就是普洱市推进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谐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