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 正文




拓宽百姓致富路 绘就乡村新图景


来源:《普洱日报》 徐一丹 郭春祥 臧灵 苏燕 时间:2021/10/17/ 11:07 点击:

 

编者按: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是关键;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产业稳定发展是基础。普洱各地因地制宜激发基层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优化调整产业布局,补足补齐发展短板,为乡村振兴绘就新图景,努力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镇沅县: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带来好“钱景”

普洱日报讯(记者  徐一丹  郭春祥)  近日,记者来到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桂花甲生物产业有限公司,探寻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生态密码”。

“公司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有滇重楼、滇黄精、白及、石斛等中药材,不打农药,仿野生种植,每年为周边村民提供固定性岗位100余个。”镇沅桂花甲生物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宋伟说,林下中药材种植周期长,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人力,以滇重楼为例,从播种到收获整个周期需要5至6年的时间,单育苗阶段就需要花费1至2年时间。截至目前,公司每年用工量大约达4000人次,累计使周边村民增加劳务收入115万元。

据了解,镇沅桂花甲生物产业有限公司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在技术上依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进行林下中药材生态复合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种子种苗繁育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公司还先后组织“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滇重楼规范化种植技术”“滇黄精规范化种植技术”“石斛林下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室内及田间实践技能培训,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掌握林下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技术,并通过多方助力,让绿水青山与富民形成良性互动新格局,充分拓宽百姓致富路。

 

墨江县:“12345”工作法推进产业帮扶利益联结机制“双绑”工作

普洱日报讯(记者  臧灵)  今年以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采取“12345”工作法,高效推进产业帮扶利益联结机制“双绑”工作,实现农户、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合作共赢。

“1”即构建产业帮扶利益联结机制“双绑”工作。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双边定责、双向履约、双方绑定,解决农产品结构单一、规模小、种养分布散、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

“2”即召开两类会议。乡(镇)挂包村(社区)的领导班子成员,带领村干部认真分析本村(社区)基本情况,及时召开群众会和龙头企业洽谈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产业发展、吸纳就业、营业收入等基本情况,找准群众所需和企业能“给”,实现供需平衡,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3”即突出三个载体。要重点抓好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三个载体。抓龙头企业就是要知悉企业名称、组织机构代码、主营产业等;抓农户就是要详细掌握农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居住地址、手机号码、收入等基本信息;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要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和合法化,做到有合作社章程、有组织机构(理事会、监事会)、有产业联结等。

“4”即签订四个协议。就是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协议、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协议、土地流转协议、人员聘用协议,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涉及用工需求时,尽可能就近就便聘用低收入人群就业,并签订就业协议。

“5”即重视五项工作。就是做好线上线下工作,“线上”重点做好农科系统的“云南省产业帮扶信息监测管理平台”的数据录入、校核和修改工作。“线下”重点做好纸质痕迹材料与实际工作同步推进、与系统内容同步更新、与问题销号同步解决的纸质材料工作;同时做好财务台账管理、做好痕迹档案管理、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做好常规性工作。

 

德化镇窝拖村:200亩冬桃成了“致富果”

普洱日报讯(记者  苏燕  通讯员  兰岚 文/图)  眼下,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化镇窝拖村的冬桃迎来收获季,一个个白里透红、个大饱满的生态冬桃挂满枝头,果农正忙着采摘冬桃,一派丰收的景象。

“我家冬桃树去年开始挂果,由于口感好,供不应求,今年我套袋20000个,管护技术也更加到位,冬桃的品质较去年有了很大提升。”正在冬桃种植基地摘桃售卖的村民罗正荣说,3年前,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植了2.5亩冬桃,2020年投产的0.4亩冬桃挂果200多公斤,市场价格每公斤10元,收入2000多元,今年预计冬桃挂果量可达到1吨左右,预计收入可达1万余元。

据悉,冬桃生长周期长,“大器晚成”让它更加香脆、清甜,颇受市场青睐。“如今冬桃产业逐渐成了村里的特色产业,目前全村种植冬桃200亩,今年投产100余亩,亩产值可达9000多元。”窝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志强说,经过近5年的种植实践,村民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冬桃成了村民的“致富果”。

冬桃种植只是窝拖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窝拖村围绕乡村振兴目标,按照产业特色化、农产品精品化的发展思路,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龙潭乡平掌寨村:发展蛋鸡养殖助力乡村振兴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建红  鲁海杨 梁根富  史雲班  文/图)  近年来,思茅区龙潭乡平掌寨村落实党建引领、项目带动、村企共建的发展思路,联合龙潭乡绿珠农场建设现代化养鸡场,发展蛋鸡养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平掌寨村利用当地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蛋鸡养殖,引进全自动现代化的蛋鸡养殖设备,从喂料、饮水、调温,到清粪、拾蛋等均实现自动化操作。全自动的养殖模式不仅让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节约养殖成本,而且更有利于蛋鸡产蛋率和鸡蛋质量实现“双提升”。目前,平掌寨村养鸡场的鸡蛋销往普洱中心城区、景洪市和老挝等地,年产值达240万元。

同时,平掌寨村养鸡场坚持就近原则,专职管理员、工作人员采取就近招聘。养鸡场所需的玉米、青稞等饲料也从周边农户手里收购,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据龙潭乡平掌寨村党支部书记罗杰介绍,目前已建成养鸡室2600平方米,育成室、脱温室1600平方米,养殖蛋鸡2万余只,进入产蛋期每天产蛋2万枚左右,直接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加20万余元收入,带动周边村民增收10万元左右。

据悉,为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延长产业链条,龙潭乡将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进优质蛋鸡品种,优化饲料配比,推行蛋鸡提质增效技术,提高养殖效益,促进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不断巩固提升蛋鸡养殖等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拉巴乡:“旧”产业带来致富“新”动力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函潞  李凡  文/图)  当下正值丰收时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巴乡塔拉弄村的村民们正在林下忙着采摘砂仁。

据塔拉弄村村民石海燕介绍,家里今年种植了30多亩砂仁,市场价格好的时候,一年约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

“今年,全村共种植了1万多亩砂仁,正式投产7000多亩,预计收入达300万余元。”塔拉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石龙英说。

近年来,拉巴乡积极组织各村村民参加培训学习,把传统砂仁种植方法与新技术相结合,通过培训,提升村民们的砂仁种植和管理技术,进一步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目前,全乡砂仁种植面积达22000多亩,每年的产量达20万公斤,产值达400万余元,市场价好的时候产值可达800万元以上。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实现村美民富产业兴 下一篇: “农民院士”朱有勇谈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