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付颖 徐一丹)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强产业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一直以来,思茅区紧紧围绕“7+N”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发展有机茶、咖啡等产业,建立“党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基础。 深冬时节,思茅区思茅港镇茨竹林村的茶园依旧绿意盎然。茨竹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曹加顺正在查看生态茶园的情况,这是村里合作社成员的茶园,曹加顺要了解成员是否按照标准进行种植和管理。茨竹林村共有8000余亩茶园,茶产业是村里的支柱产业。为更好发展茶产业,茨竹林村成立了老安寨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坚持生态标准化管理,新型化经营古茶园秉持保护与开发并举,现代茶园按照生态茶园标准进行改造,重点打造‘古树茶’‘老树茶’‘有机茶’‘生态茶’4个产品。”曹加顺说。老安寨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坚持走品牌化、组织化、绿色化道路,打响“老安寨”茶品牌,带动茶农“真致富”。 同时,茨竹林村利用专项资金建设茶叶生产厂房和生产线,通过与普洱市思茅区梅兰茶场进行合作。“梅兰茶场本身在茨竹林村有茶叶基地,通过项目合作,将进一步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我们也可以通过收资产管理费、出租厂房和生产线的租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互利共赢。”曹加顺说。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造血功能”,是产业振兴的有力支撑。思茅区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基层党建促产业发展,把发展合作社、村企合作与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企业发展,实现村集体、村民、企业共赢,推进乡村振兴迈上更高台阶。 云仙乡芦山村是思茅区海拔最高的村庄,加之喀斯特地貌和特殊的气候,这里冬天种出的青菜口感上佳,一直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由于山高路远,芦山青菜虽有“名气”,但却种得出、卖不掉,长期存在供销脱节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象,芦山村通过大芦山青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村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青菜,并统一收购进行销售。今年11月20日起,芦山村直销青菜上架思茅城区多个蔬菜直销点和超市的“芦山专柜”,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买到新鲜的芦山青菜。“合作社不仅种植和销售青菜,还包括芦山村其他农特产品,这些都会陆续在‘芦山专柜’上架。目前我们已经注册商标,下一步将组织村民种植青菜、当归、绣球果、晚熟芒果等,收购包装后打上商标进行销售,进一步打响芦山村农特产品品牌。”芦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季湛茳说。 通畅的销售渠道让农特产品走出大山,提高了芦山村村民发展种植产业的积极性。目前,已有14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以前我们家种的青菜除了在每年的青菜节上能卖一点,剩下的想卖就得自己拉到城区的蔬菜批发市场,一趟下来根本赚不了钱。现在加入了大芦山青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地里就能把青菜卖出去,一公斤2元钱,一亩地能种出1.5吨,种青菜这季我们就能有不错的收入。”芦山村官房村民小组村民蔡学春高兴地说。来年,他家不仅要扩大青菜的种植规模,也会计划种上其他的瓜果蔬菜,多一些收入来源。 芦山村的“名气”不仅来自于青菜,还来自大芦山头的好风光和关山茶叶。今年以来,芦山村从经济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出发,把茶产业、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于今年7月在茶马古镇挂牌成立云仙乡芦山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关山1919”品鉴体验中心,通过采取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三方合作模式,共同推进“关山1919”茶叶品牌建设;11月,“关山1919”茶叶初制所暨芦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开工仪式在芦山村举行,该项目以村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开发,通过“以茶带旅、以旅带茶”,成为了芦山村增收致富的另一把“金钥匙”。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