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 正文




铆足“牛劲”壮大肉牛产业


来源:《普洱日报》  时间:2021/12/27/ 11:25 点击:

 

近年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把肉牛产业作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优势产业来培植,抓住“牛机遇”,做大“牛文章”,用好“肉牛+保险+信贷”金融扶持政策,引导肉牛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让广大肉牛养殖户坚定了发展信心,全县肉牛产业由传统分散饲养逐步向规模养殖发展,由低质、低效向高质、高效、生态方向发展,让农户过上“牛”日子,让村级集体经济“牛”起来。

 

江城县:牵住牛鼻子  发展“牛路子”

本网讯   今年以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立足县域实际,紧盯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发展目标,在加快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努力推动特色产业壮大升级,把肉牛养殖作为重点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牛路子”。

在宝藏镇水城村先锋村民小组村民李然家的牛棚里,江城本地小黄牛、安格斯、西门塔尔等品种的牛被养得膘肥体壮,“育肥的牛一般3至4个月就可以出栏,一年至少能出栏3至4次,一次70至80头牛,一年出栏量200头左右。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冻精改良的小牛,饲养6个月就可以卖到6000元至7000元,效益提高了很多。”具备丰富肉牛养殖经验的李然说,他从2014年开始养殖本地小黄牛,通过看书学习科学饲养技术,并不断引进能繁母牛和新品种进行杂交繁育,目前,他的肉牛养殖场逐渐步入正轨,每年约有20多万元的收入。

近年来,随着牛肉价格持续上涨,为江城县肉牛产业发展添了一把“火”。如今,不仅农户发展肉牛养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省内外企业也纷至沓来,在“牛圈”里寻找新的商机。2020年,从事国际贸易多年的纳继辉和朋友一起接手了位于宝藏镇海明村的江城海源牧业有限公司,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他们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消费者都追求原生态的东西,江城县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能孕育出好的产品,我们就在这方面下功夫。” 江城海源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纳继辉说,公司在海明村有7000余亩的草场专门用于散养“江城黄牛”,以保证“江城黄牛”的品质。同时,还在交通更为便利的良马河村流转了3000余亩土地,主要用于建设现代化牛棚,并以水牛、安格斯、西门塔尔等品种的能繁母牛育肥、销售为主营业务。“今年下半年,公司着重对散养牛的品种进行优化和改良,并以育肥、流通为主体,计划在明年出栏量达到5000至10000头,并按照这个目标逐步增长。”纳继辉对肉牛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江城县是全市肉牛产业起步较早的县(区)之一。近年来,全县瞄准市场需求,从自然资源出发,坚持走“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以江城黄牛产业为特色的畜牧业,“牛群”一路发展壮大。截至今年11月末,江城县有肉牛养殖户1469户,肉牛存栏4.8177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9451万头,出栏2.0725万头,农业产值达1.9833亿元。

牵牛要牵牛鼻子,致富要靠产业带。在普洱市大力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的政策支持下,江城县以提供土地、费用减免、加大资金扶持、财政扶持、信贷扶持等方面为抓手,努力推动肉牛产业走“精品、特色、品牌”之路,全方位延伸产业链发展,不断推动肉牛产业提质增效,稳定增加群众收入,让肉牛产业“牛势”崛起。(通讯员  朱榆倩  刘思瑞)

 

“江城黄牛”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张华  许天丽 何有刚)  近日,“江城黄牛”遗传资源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通过,被正式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江城黄牛”是指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境内饲养的一个黄牛品种,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体型比其他黄牛小,毛色以黄色、黄褐色为主,少量伴有草白色、黑色,此外它的牛角短、细、尖。2016年,江城县依托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专业技术,对“江城黄牛”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江城黄牛”是一个闭锁环境下繁育形成的一个有限群体。

江城县农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张焕芳介绍:“‘江城黄牛’保留了原来瘤牛的血统,瘤牛血缘占了83.85%,普通牛的血缘占了16.15%,比起云南省其他地方的黄牛来说,它有一定的遗传分化,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个群体。”

据悉,江城县地处中老越三国交界处,“江城黄牛”在当地有着十分悠久的驯化和养殖历史,但受交通运输不便、品牌影响力不足等多方面条件限制,一直处于“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尴尬局面。2015年以来,江城县把肉牛产业作为重要产业来发展,“江城黄牛”也逐渐形成规模化养殖。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经过加工后的江城黄牛肉走向更大的市场。江城黄牛干巴就是其中小有名气的一款产品。

“我们从2017年开始做江城黄牛肉加工,主要是江城黄牛干巴条,手撕牛干巴熟食、牛肉酱等系列产品,每年要卖出近20吨,年销售额80万元左右。目前,全县做江城黄牛干巴的有10多家,每年产量在100吨左右。”江城县江府丰韵土特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丹说。

在抓好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江城县积极推动“江城黄牛”的品牌建设。2018年7月,成功注册“江城黄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11月,《江城黄牛品种》地方标准发布实施;而此次“江城黄牛”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更为“江城黄牛”的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盛祥农牧有限公司:引进118头优质种牛带动养殖户发展肉牛产业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许天丽  张华 文/图)   近日,位于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烈镇大寨村黄姜林村民小组的盛祥农牧有限公司正式启用养殖基地,引进118头西门塔尔、安格斯、云岭牛等多个品种的优质种牛,推动江城县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盛祥农牧有限公司于2019年落地江城县,因养殖技术匮乏一直未正式开厂,经过两年的学习和不断摸索,成功组建了一支专业技术团队,并扩建养殖基地,设计肉牛存栏数为1000头,成为江城县勐烈镇大寨村单体最大、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的肉牛饲养牧场。此次引进118头优质种牛仅是壮大养殖基地的一个开端。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还将陆续引进优良品种牛,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地方经济。

盛祥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解金晶说:“江城县雨水充沛,气候比较舒适,加上草料丰富,具备养殖肉牛的先天优势。公司目前借助江城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契机,从母牛扩繁、肉牛育肥、出售牛犊等三方面来带动周边的老百姓一起发展肉牛产业,一起过上‘牛’日子。同时,我们在疫病防控、科学养殖、饲草加工储藏方面给老百姓提供一些技术指导和支持。”

近年来,江城县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根据省、市、县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相应出台了江城县肉牛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不管是企业,还是农户,都给予相应的鼓励扶持。养殖户们热情高涨,纷纷投身到肉牛养殖业中,不仅鼓足了自家腰包,还促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着江城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自从政策出台以后,我们从外面引进优质肉牛3674头,特别是今年年底,陆续引进肉牛1991头,在政策的推动下,农户正在积极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把肉牛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江城县农科局副局长周强说。

 

“肉牛+保险+信贷”

江城县乘政策东风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本网讯   为优化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肉牛产业区域布局,转变养殖方式,加强政策扶持,夯实发展基础,推动肉牛养殖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今年12月17日,江城县绿创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江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中国农业银行江城支行分别与授信农户现场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江城县首个“肉牛+保险+信贷”试点项目顺利落地。

本次“肉牛+保险+信贷”发展模式成功引进第一批优良品质的能繁母牛150头,共计发放肉牛贷款188万元,以“80%的信贷资金+20%的农户自筹”形式惠及农户8户。据悉,“肉牛+保险+信贷”发展模式是普洱市专门针对农户养殖肉牛专项制定的金融扶持政策。群众在购买肉牛时,通过购买保险,规避养殖风险,同时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肉牛养殖存在的“群众无钱养牛”“养殖风险防控无保障”“金融政策不贴身”等难题和瓶颈。

江城县将肉牛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紧抓全市发展肉牛养殖的重大机遇,在金融服务、提升养殖技术、防范风险等方面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将勐烈镇大寨村作为第一个试点村建设,积极推广“肉牛+保险+信贷”金融扶持政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农户发展肉牛养殖的积极性,推动了江城县肉牛养殖业扩增量、提规模。

当前,江城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强化科技引领,已成功注册“江城黄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布了《江城黄牛品种》地方标准。“江城黄牛”遗传资源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通过,2021年12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第498号公告发布,正式进入到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在肉牛养殖发展道路上,江城县积极探索出了适合本县的肉牛冻精改良技术路线,肉牛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为更好服务肉牛产业发展,江城县坚持政府引领、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农户自主、协同推进,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做到流程不断层,服务更精准。通过推广“肉牛+保险+信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降低农户饲养风险,盘活了村级集体资金,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县推广肉牛产业扶持发展新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肉牛+保险+信贷”金融扶持政策落地,不仅给予养殖户更大的信贷支持,也给予了养殖户最大的金融优惠,真正让广大养殖户实现了“低门槛、低风险”的养殖愿望,让广大肉牛养殖户坚定了发展信心。

一方产业带富一方百姓。江城县通过大力推行“肉牛+保险+信贷”的发展模式,肉牛养殖全速提效,吸纳了更多农户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产业链中,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强劲赋能。(通讯员  白斌成  刘思瑞  文/图)

 

把牛产业做得更“牛”

本网讯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立足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需求,按照《云南省支持肉牛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及《普洱市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认真分析研究,创新思路和办法、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切实落实好“肉牛+保险+信贷”这一金融扶持政策,用活“江城黄牛”这一“金名片”,加大肉牛养殖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让肉牛产业“牛势”崛起。

让牛产业“牛”起来,要铆足“牛劲”精准施策。要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抓紧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宣传,强化技术服务,不断提升科学化、规模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养殖水平。要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瞄准目标方向精准施策,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打造全产业链。要加强奖补资金申报指导,及时兑现奖补资金,持续调动广大企业和养殖户的积极性,推动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让牛产业“牛”起来,要做足“牛功”保障到位。要加大要素保障力度,统筹支持保障肉牛养殖用地需求;建立健全饲草料供应体系,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引导养殖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以订单形式推广全株青贮玉米、黑麦草、皇竹草、巨菌草等种植和收贮加工。要引进优质种源,扩大养殖规模。实施基础母牛扩群增量补助,鼓励养殖企业、合作社、养殖场(户)多渠道引进优质育龄母牛和开展冻精改良工作,建设和完善肉牛冻精改良体系,采取各项有力举措,全面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让牛产业“牛”起来,要使好“牛力”解决难题。发展壮大肉牛产业,资金是关键。只有加强政策扶持,解决养殖户的资金难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牛难点。江城县通过实施“肉牛+保险+信贷”的金融扶持政策,由政府补助保险费用,保险公司受理肉牛养殖保险,银行业参考保单发放支持贷款,不仅降低了养殖风险,也让广大肉牛养殖户坚定了发展信心。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搭建肉牛养殖企业、合作社和养殖户交流、议事、合作平台,整合行业资源,互通行业情报、信息、经验,规范养牛业行业行为,促进肉牛行业自律,营造行业内部竞争的良好环境,较好维护行业整体利益,从而破解肉牛行业不规范的难题,推进肉牛产业提质增效。(徐瑞)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普洱工业园区“五步走”推进挂钩联系点乡村 ... 下一篇:普洱市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有力推进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