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云资讯 >> 正文




奋力开创墨江县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来源:《普洱日报》  时间:2022/01/24/ 19:04 点击:

 

砥砺奋进  埋头苦干

奋力开创墨江县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过去五年  载誉归来

战贫困、抗疫情 

展现众志成城的“墨江精神”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坚决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累计投入资金64亿元,大力实施扶贫项目。154个挂包单位、4193名驻村驻组干部、7545名结对帮扶责任人以行动践初心,攻克了一个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定点帮扶、上海市金山区东西部协作及省市挂联单位和社会各界倾情相助、鼎力支持。在各方面的合力攻坚下,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14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98450人全部脱贫。

恢复重建圆满完成。按照“科学重建、民生优先、保护生态、创新机制、统筹推进”的工作要求,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与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城镇化、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高质量完成恢复重建各项任务。投入资金11.9亿元,实施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恢复重建项目255个,完成民房恢复重建23446户,集中安置66个点3301户。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决扛起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政治责任,持续保持“零疑似、零确诊”防疫成果。投入专项资金764.04万元,常态化对全县7431个网格进行管控,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点行业实现精准防控,定点救治医院、后备医院设置管理逐步规范,累计核酸检测17.6万人次,日单检能力达6300人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51.2万剂次、完成率达90.41%。

稳增长、调结构

展现产业强县的“墨江特色”

特色农业全面发展。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茶叶、生猪、紫米三大重点产业发展壮大,“凤凰山普洱茶”品牌效应日益显现,荣获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茶产业“十强县”称号,茶园面积达24.6万亩,有机茶园认证5.49万亩;与铁骑力士合作的25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加快推进,4个商品猪代养场建成投产;“墨江紫米”列为“一县一业”特色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4.97亿元提高到26亿元,年均增长6.7%。

绿色工业稳步发展。双龙产业园区承载功能持续完善,新增入驻企业7户、投产2户;合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国里畜牧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6户工业企业新建投产,森鑫达90万吨水泥粉磨站、橡胶公司坝沙田制胶厂等一批技改项目建成投产。规上工业企业达12户。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资质内建筑企业达19家。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3.87亿元提高到17.5亿元,年均增长4.8%。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北回归线标志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双胞文化园、墨江文庙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县城运动场、北回归线标志园提升改造顺利完成。国际酒店高端品牌温德姆落地墨江,双子星大酒店、兰亭园酒店等中高端商务酒店投入运营。限上服务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8.6亿元提高到47.5亿元,年均增长8.2%。

补短板、强基础

展现城乡融合的“墨江速度”

交通体系日趋完善。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37.84亿元,玉磨铁路建成通车,墨江步入动车时代,墨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改扩建国省干线公路109公里,硬化农村公路890公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公路总里程达9287公里。

水利设施逐步夯实。完成水利投资11.52亿元,实施“五小”水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各类水利工程8832件,建成中叶、小返迫等6个水库,新增灌溉面积5.05万亩,有效灌溉率从27.64%提高到33.24%。完成移民后扶投资2.12亿元,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能源信息物流互联提速。完成能源投资4.66亿元,实施10千伏线路联络工程23项、配电自动化建设项目56项、2305个村民小组接通380伏动力电;5G信号实现县城主城区和乡(镇)集镇全覆盖,4G信号、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城市建设更加出彩。完成市政投资5.1亿元,城区面积由5.4平方公里扩大到6.96平方公里;建成龙泉夜市、建材市场等一批重要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从32.06%提高到38.48%;完成77个老旧小区和联珠、马场两个集贸市场整体功能提升改造,联珠集贸市场达到省级五星级标准;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成效显著,“管集市”专项行动在省级第三方考核中荣获全省并列第一。

建制度、重治理

展现生态优先的“墨江态度”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按期完成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新成效,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67%,河(湖)长制工作荣获三年市级优秀,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常林河水库荣获“云南省美丽河湖”称号,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使用量只减不增,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99.79%。

深入推进“森林墨江”建设。创建国家森林自然公园1个、省级生态乡(镇)14个、市级生态村(社区)133个、省级森林乡村30个、市级美丽村庄4个,森林覆盖率达67.61%,荣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县”称号,联珠镇和景星水之灵茶业庄园入选第七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惠民生、增福祉

展现民生改善的“墨江担当”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残疾人补贴、特困供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51%、77%、40%、97%。建成乡(镇)公租房196套,完成县城3158套公租房分配工作。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双拥工作持续深化,累计发放优抚金8812.03万元。

教体事业成效显著。办学条件和体育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国家督导评估验收荣获全省并列第一,第三轮省对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获优秀等次,在全市率先荣获“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称号。连续四年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成功举办云南省青少年校园篮球四级联赛总决赛,通关镇小学被认定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卫健事业全面增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初显,完成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和医疗废物处置厂建设项目,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面达标。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基本建成,疾病防控和医疗救助能力全面加强,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累计支出基本医疗保险资金13.5亿元。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现达标,总分馆制试点建设顺利完成,建成16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群众文化繁荣发展,《巴哈雅咪》等6部文艺作品分别荣获国家、省、市级奖项,《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等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入选国家、省、市级保护名录,墨江文庙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朱德领袖题词碑等6项文物被公布为云南省革命文物。

抓改革、优服务

展现改革开放的“墨江格局”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政府机构、司法体制等改革全面完成,整合组建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和农业五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农信社改制组建工作圆满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合并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53项、取消42项,119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应进必进、应放必放。在全市率先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现18个部门169个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审批;招商引资协议资金达298亿元,市场主体达19341户,清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8930.6万元,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减免税费1.2亿元。

保安全、构和谐

展现民主法治的“墨江形象”

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营造平安和谐社会环境。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功打掉涉黑恶犯罪团伙6个177人,涉乱团伙12个194人。法治建设有序推进,深入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化解调处机制,累计化解调处矛盾纠纷3955起,办理群众信访诉求899项,四年荣获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称号;防灾减灾水平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持续增强,有效应对“8·29”坡面泥石流和“10·7”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妥善处置“5·29”较大爆燃事故和“8·17”较大涉险事故。

重平等、促团结

展现了民族繁荣的“墨江包容”

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投入专项资金4312.13万元,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工程,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6个、示范学校11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个,联珠镇者铁村勐簸组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曼平村岩子营组和仁里村大寨组被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成效凸显,出版哈尼文化图书20种,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53项,认定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74人。

 

今后五年  扬帆起航

稳步调整经济结构

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坚持“两型三化”发展方向,按照“稳一产、促二产、强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推动资源化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严守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基本农田储备区、一般耕地储备区,保证耕地和粮食安全。实施农业生态工程,推进茶叶、生猪、紫米三个重点产业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发展;全力抓好肉牛产业发展,巩固烤烟、果蔬、橡胶、生物药材、咖啡等特色农业发展;实施农业科技研发转化工程,推进农业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力争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实施农业园区工程,加快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水电产业稳健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光伏等清洁能源;推动工业品茶、饮料酒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转型发展。力争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全力开发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加快推进半山酒店、居家养生养老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实施农业信息物流工程,建成一批农特产品集散中心、花卉果蔬基地和果蔬冷链交易中心。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应用水平。

提速城镇建设步伐

实现更具协调的发展

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建立乡村振兴城乡挂钩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推进工程,围绕“一主一副三带”县域空间布局,加快实现“多规合一”;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工作体系,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争取实施一批“百县千镇提质”工程项目,配套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建设,提升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水平。积极争取恢复墨江火车站货运专线建设,把墨江打造成为辐射周边联通内外的公铁联运枢纽中心,提升县乡道路等级,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争取实施一批水系连通、中小型水库、农村供水保障等“兴水润滇”工程项目;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构建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规划创建一批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美丽村庄;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农村社会化服务工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育一批高素质农民队伍;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全力深化改革开放

实现更深融合的发展

坚持破立并举,拓展改革深度,扩大开放空间,始终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农业农村、财税金融、国资国企、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实施农业投融资系统工程,深化“银政银企银农”合作,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新型金融机构和新型投资开发组织,引进更多金融资本投入“三农”发展。持续巩固提升“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果,力争3年实现全面提升并进入全省一流水平,实现市场主体倍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农业产业招商工程,瞄准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策划包装一批、落地开工一批新项目,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滇中1.5小时经济圈合作,逐步构建墨江发展增长极。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一批乡(镇)“一水两污”项目,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8%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质全面达标。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管控土壤污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持续开展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扎实开展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力争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提升林草碳汇潜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森林步道建设,充分挖掘国家森林自然公园、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等生态资源潜力,加强产业联动,构建具有时代内涵、墨江特质的绿色产业体系,促进多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改善社会民生事业

实现更加公平的发展

坚持“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人民情怀,精准对接民需民盼,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每年地方财政的7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支出。抓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优抚安置、惠民殡葬工作,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全方位优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就业本领。高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健康墨江建设,深化“三医”联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管理,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落实“三孩”生育相关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愿景。

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实现更趋稳定的发展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墨江。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制定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办法,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元网格化联动治理格局。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源头稳控机制,扎实开展人民信访工作。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有效遏制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打好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完成“八五”普法,深入推进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等市场监管领域四大安全。持续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和双拥工作。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实现更为和谐的发展

坚持民族团结生命线,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根植于心,共同繁荣发展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行动。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七+N”活动为载体,推出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加大对哈尼服饰、民居、节庆等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实施一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推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交融、代代相传。

勇于直面自我革新

实现更有效率的发展

坚持刀刃向内直面问题,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进行自我革新,下大力气推进政府系统行政效能大提升、干部作风大转变。深入实施“三农”干部思想解放工程,着力塑造广大干部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用新的信念、理念、观念破解难题,用新的思想、思维、思路谋求突破,切实把解放思想体现在理论实践、政策实践、制度实践上,把更新观念落实到“有为”上。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积极倡导敢闯敢干的锐气、担当负责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风气,深入践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只争朝夕、奋勇争先,始终保持紧张快干的赶考姿态,以快速行动换成果,以发展成效论功绩。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坚决惩治各种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问题,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监察监督,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宁洱税务开展“税迎新春”系列活动 下一篇:墨江县开展电站在用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检查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