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2021年12月1日,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申请的江城黄牛被正式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把养牛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加以谋划发展,打造高端牛产业基地,江城黄牛养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李然是宝藏镇水城村养牛“老把式”,10多岁就开始养牛了。当时,李然和家人养牛全凭感觉,牛一多就不知所措,吃苦受累不说,效益还少得可怜。现在随着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化养殖不断兴起,李然也走上了科学养殖的路子。2021年,李然嗅到了肉牛养殖市场的“可观前景”,引进了30余头肉牛,扩大了养殖规模,加上本地小黄牛共养了170头,每年差不多有20余万元收入,变成了水城村的牛“模”王。 “自家牛草种植80亩,在满足自给自足的同时,加工的牛草能卖300元/吨,牛粪也以150元/吨的价格出售给坚果、牛草等种植户做有机肥料,养牛之外还可以增加收入。”李然手摸着自己养的牛,高兴地说:“你看这牛,牛种大,一头成年肉牛可达700公斤,小黄牛也不逊色,你看它皮实肉紧,还挺能吃。” 宝藏镇水城村坚持“以种带养、种养结合”养殖链条的农业养殖发展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带动村民的积极性。联合农业、人社等部门入村开展养殖技能培训,实现科学养牛、快速育肥、增效增收。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满足村民入场意向和匹配岗位灵活就业。支持鼓励创业发展,培育本土人才,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使人才回流,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到宝藏兴业。做实政策兜底保障,让乡村振兴与人才保障有效衔接,健全群众“造血”机制,让“就业+产业+政策保障”托起群众致富梦。 “我之前长期在外务工,一直希望能回到家乡。去年听到养殖肉牛的政策这么好,我就回来养牛了。”养殖户李会芳说道。“我刚养了14头牛,大部分是母牛,每年出生的牛犊有10头左右,近几年牛价在持续上涨,我想再扩大点规模,就把丈夫叫了回来,现在我们宝藏真是村美人富产业旺。” 发展肉牛“振牛威”,带动群众“发牛财”。目前,宝藏镇水城村13个村民小组中有10个村民小组养殖本地黄牛和肉牛,有79户养殖户,养殖数量为1006头,在肉牛养殖新政策和江城小黄牛种源保护基地加持下,水城村将继续实施肉牛养殖振兴战略,让村民通过牛群增量有奖金、流转土地拿租金、投资入股分股金、入厩工作挣薪金、牛草种植卖现金,形成产业抱团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积极打造千头专业示范村,把牛产业建设成为水城村重要的骨干产业,为乡村产业振兴再添“牛”力。(通讯员 桃依侬 文/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