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技能培训是培养农村技能人才、鼓励就业创业的重要实践,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部署,精准提升农村群众就业创业技能,有效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为乡村振兴输送实用技能人才,全市各级各部门把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有力抓手,结合产业特色,整合系统资源,开展分类培训,全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激发了农民投入乡村振兴的巨大创造力和潜力。 镇沅县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勇生) 近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组织局属相关股室、站所到和平镇光山村开展“黑金”粗粮保种和循环农业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光山、祼课、火头箐等5个村民小组50多名农户代表参加培训。 据了解,“黑金”粗粮即紫米,又称“接骨紫糯”,属老品种优质稻软米,种植历史悠久,营养价值高、米质香糯润口,市场供不应求。 培训会上全面分析了紫米保种的重要意义、优质稻米的发展前景及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现实意义。另外,就如何培育壮秧、科学施用肥料、保健栽培、绿色防控等方面做了专题培训,就稻田养鱼中如何开鱼沟、何时放养“稻花鱼”、如何科学管理等进行了详细讲解。 参学农户虚心听讲、积极交流发言,大家对种植好紫米和养殖好“稻花鱼”的信心十足。 据了解,2021年光山村共种植紫米30余亩,干谷产量超过10吨,销售收入达12万元,稻田养殖“稻花鱼”的亩产量超过100公斤,每亩稻田综合收入达6000元以上。2022年,光山村将以“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该产业,计划推广种养殖210亩。其中紫米繁育保种10亩,使良种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推广“稻+鱼”种养模式60亩、推广常规紫米种植140亩,预计产值达100万元以上。 墨江县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思婕 文/图) 近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到联珠镇、龙坝镇、那哈乡等地的综合种养集中连片示范区举办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培训。 培训中,技术人员从鱼沟、鱼凼的开挖,田埂的加高加固,拦鱼栅的设置,苗种的放养密度、方法,鸭舍、戏水池的建设等田间管理实用技术及如何提高综合种养殖效益进行了培训。培训过程中,技术人员还耐心解答种养户提出的问题和难题,进一步增强农户在稻田里发展综合种养植产业的信心。 近年来,墨江县积极推进紫米产业发展,在保留原始风貌梯田和耕作方式的基础上,采用“紫稻+鱼(鸭)”方式,建立生态综合种养示范区。2022年,墨江县计划种植紫稻20000亩,综合种养示范2000亩,预计增收增长达20%以上。目前,已在全县适宜“稻鱼(鸭)共生”集中连片示范区举办了第一轮综合种养技术培训会9期,培训农户360余人次,全年将培训综合种养农户800人次以上。 又讯(通讯员 蒋浩水) 近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联合通关镇在通关镇永马村开展科学养殖技术培训活动,永马村140多名村民参加培训。 在培训中,授课教师向村民们讲授了养猪场场址的选择、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种猪饲养、仔猪饲养、肥猪饲养等知识。 “今天,我们参加了生猪养殖技术,学到了很多科学养猪的知识,今后,我将这些方法技术应用到养猪产业上,提高养殖业中的科技含量,增加收入。”村民龙秀镇高兴地说。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