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 近年来,西盟佤族自治县力所乡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高度组织化加快“短中长”三线产业融合发展,即“短线”发展甘蔗、青贮玉米等产业,确保短期可脱贫;“中线”发展咖啡、坚果等套种产业,确保中期可致富;“长线”做好茶叶、橡胶、肉牛等传统产业,推动全乡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短线” 力保短期增收 “自从村里动员种甘蔗以来,我们寨子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春节过后就没出去了,在家种甘蔗补助政策好,收入看得见,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正在砍甘蔗的力所乡图地村村民娜刀说。 “去年村里刚开始种甘蔗时我家就报名种了17亩,收入有3万元。今年甘蔗价格好,我又扩种了2亩,收入会比去年更高。”娜那笑呵呵地说。 2018年,力所乡借助力所村、南亢村、图地村、左扩村地理区位优势,引进发展甘蔗产业,辐射带动农户种植增收。随着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国家惠农政策持续加大,村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高涨。 “我从2019年开始种植甘蔗,种了20亩,去年扩种了6亩,今年甘蔗长得好,价格也好,应该会有5万元收入。”西盟县力所乡力所村王拱村民小组村民岩松说。 “中线” 确保中期可致富 眼下,咖农们正忙着采摘今年的最后一拨咖啡鲜果。作为全县咖啡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力所乡将咖啡产业作为全乡支柱产业来打造。 “我们合作社有18名社员,每年采咖啡旺季,直接带动周边村组200多户村民采咖啡增收。今年收购鲜果200多吨,已经销售了40多吨,其他的正在加工。这些年,社员们学会了管理,咖啡增产增收,特别是今年价格好,社员们干劲十足。”西盟县天源咖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扎儿说。 “我家去年种了5亩咖啡,收入2万多元。今年14亩坚果还没有完全采摘,收入就有2万多元;茶叶5亩,收入1.4万元,总计5万元的收入不成问题。”西盟县力所乡茨米竹村民小组村民扎给家的收入年年增加。 过去穷得叮当响的茨米竹村民小组,现在种植茶叶230亩、坚果749亩、咖啡650亩,每年靠茶叶、坚果和咖啡收入,村民户均收入已经突破万元。 “长线” 力求村美民富奔小康 春风送爽,艳阳高照。在南亢村青葱翠绿的800亩商烟街生态茶叶产业基地里,村民们三五成群忙着采摘今年的第一拨春茶。 “我到合作社工作好几年了,主要负责加工茶和管理茶地,每月工资3000元,管吃管喝,比去外面打工强多了。”49岁的村民李扎克说。 周扎戈是西盟县商烟街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发展有机绿色茶,带领村民做茶增收,2020年被评为“西盟工匠”,他有丰富的茶叶管理和加工经验,在他的“传帮带”下,多名社员成为了茶叶种植和加工能手。 (通讯员 李亚芹 文/图) “自从村里发展生态茶以来,每年春茶采摘旺季,我们每天收入有200多元,采茶不忙时我老公可以在附近做些零工,现在收入稳定,我们生活很开心。”西盟县力所乡南亢新寨村民娜四说。寨子里很多村民和娜四一样,采完自家的茶叶后,就到合作社采茶务工,增加收入。 西盟县力所村永佤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艳香说:“村民白天采茶,晚上分装,我们合作社收购,茶叶销往上海、甘肃、广州、昆明、普洱城区等地。自成立合作社以来,我们社员从9户扩大到现在的180多户,合作社主要生产红茶、绿茶。今年,合作预计收入180多万元,户均可增收9000多元。” “政府经常派技术员来给我们做茶叶、咖啡、坚果等培训,我们听技术员的话不打药、不乱施肥,茶叶价格卖得更高了。我负责采茶,老婆在合作社加工茶叶,一年下来,我家收入4万多元。”西盟县力所乡力所村村民扎努一家脱贫之后,靠着好政策,夫妻辛勤劳作,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