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县种植蓝莓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欧阳照锋) 景东彝族自治县立足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抢抓高质量绿色发展机遇,于2019年7月引进蓝莓产业,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模式,以打造“开放型、创新型,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围绕全产业链建设精品水果基地,打造以蓝莓产业为主,集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蓝莓已成为景东县富民强县的一张“新名片”。 目前,景东县文井镇拥有露天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1万余亩,2021年优质露天早熟蓝莓产销量达3250吨,农业综合产值达2.6亿元,预计2022年公司优质露天早熟蓝莓产销量将达到1万吨,农业综合产值达8.5亿元。 2020年4月,景东县委、县政府引进的云南梁氏高原蓝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亿多元在景东县打造全国最大的露天蓝莓种植基地,主要种植“珠宝”“春高”等品种,正在申报“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预计到2023年可完成露天蓝莓种植2万亩,每年能解决300万人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景谷县加强科技合作 助力糖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人员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甘蔗。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邓军 杨颖 文/图) 近年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通过加强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的科技合作,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了甘蔗良种化、轻简化、绿色化和机械化。 景谷洋浦南华有限责任公司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的技术支撑下,在凤山镇、永平镇分别建立了甘蔗新品种繁育示范基地,引进甘蔗新品种15个,成功筛选出云蔗081609、云蔗0551、柳城05136等早熟高糖高产高抗新品种。目前,这些新品种已成为景谷蔗区主推的良种,有效地促进了景谷蔗区新一代甘蔗良种的改良更新,甘蔗农业单产提高到每亩1.5吨以上,蔗农每亩增收500元以上。结合景谷蔗区生产实际,推广甘蔗病虫害无人机防治技术,并在永平蔗区探索出了丘陵山地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实现了景谷甘蔗绿色生产和机械化收获“零”的突破。下一步,景谷县将持续加快甘蔗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景谷蔗区市场竞争力,计划到2024年,景谷县蔗区面积将发展到20万亩以上。 正兴镇:让小咖啡走向大舞台 本网讯 咖啡是什么味道?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正兴镇翁安村何家寨村民眼里,咖啡是甜的,是致富的希望。近年来,正兴镇立足产业实际,着力打造“一村一品”,加快产业从“粗广浅”向“精细深”转型升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从“一”到“多” “我们寨子从2016年就引进咖啡种植,起初只是几户人家试种,后来大家看到咖啡带来的效益,种的农户也多了起来,从当初的几十亩到如今的二百多亩。”何家寨村民小组副组长徐云兰从2006年开始种植咖啡,自家的咖啡基地从原先的10亩扩大到23亩,在她的示范带动下,何家寨村民小组27户村民咖啡种植户达到24户。 “何家寨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房子越来越亮,车子越来越多,村民腰包越来越鼓,”谈及何家寨村民小组的变化,翁安村党总支书记叶飞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今年咖啡价格好,每公斤能卖到20元,按照亩产2吨计算,至少能为每户咖民增收近5万元。” 从“粗”到“精” “做优咖啡品质,树立品牌,才能以更广的销路和市场赢得更优的价格,让咖农得到更大的增收。”这是翁安村何家寨村民小组彭英的发展理念。为扩大何家寨咖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彭英成立了“普洱何家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力推介家乡产品。 “我是众多的北漂一族,我在北京时发现,咖啡已经成为上班一族的生活必需品,我就在想为何不把我们自己家种植的咖啡卖到这里”,作为行动派的彭英,有了这个想法后,毅然结束了自己的北漂生活,从北京回到了家乡,注册了“何家寨”品牌咖啡,开始专心做高品质咖啡。 “我家的咖啡都是不打药不施化肥的生态咖啡,从种植到成品所有流程我都亲自把关,因此产量不算太高,价格也算比较亲民,成品的挂耳咖啡(10包/盒)零售价格为55元。”对于彭英来说,让优质咖啡进入寻常百姓家,带动更多村民致富,才是自己做咖啡真正的宗旨。目前,“何家寨”咖啡已推出咖啡豆、挂耳咖啡等系列产品,产品主要以线上销售方式分销到北京、上海等地。 下一步,正兴镇将依托普洱市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大力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打造高质量咖啡生产基地,全面推动咖啡产业提质增效,让小咖啡走向更大的舞台,成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讯员 罗丹)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