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延伸一线巡察助力春耕生产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王妍棪) “农机推广补贴是否及时兑付,良种供应是否便民到位,化肥农用物资供应是否充足,新技术推广农业技术人员是否进行了现场指导?……带着这些问题清单,2022年4月下旬,普洱市委第七巡察组在巡察市农业农村局期间,结合当前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也是春耕生产的重要时节的特殊性,把延伸站所巡察与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村群众面对面交流相结合,以巡察助力春耕备耕工作,确保中央、省、市对春耕生产的各项部署得到有力落实。 通过巡察发现,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注重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把乡村振兴与春耕生产共同落实,以“新技术、新农资、新农机,新品种、新产品”5新推广为重点,下达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14.11万亩,将粮食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到各县(区)、乡(镇),扎实推进春耕备耕工作。农资良种保障到位,各级农业部门通过线上订购、线下对接等多种方式,持续发力春耕生产物资储备和供应。截至4月25日,共备案“两杂”种子468.7万公斤,比去年同期增加13.2万公斤;销售种子比上年同期增加1.7万公斤;农药466吨、化肥3.7万吨,农膜186吨,农资储备货源充足。农业技术和农机推广有序开展。结合当前春耕生产群众农技需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培训指导,围绕田地管理、施肥锄草、科学种养等内容,通过现场讲解、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开展种养技术指导,建立主推技术示范基地27个,市、县两级农业专家技术观摩培训43期2928人次,高素质农民培训3056人。加大农机补贴,按照省农业厅的目录及时补贴到位,并分3批派出技术人员到一线推广新农机,免费维修农机设备,提供优质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实效。2022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9.94万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37万亩,占计划数的26.9%。 针对巡察中发现的问题,巡察组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明确责任,抢抓季节,不误农时,全力推进春耕生产,确保完成全年春耕生产目标任务。 农发行普洱市分行一季度投放贷款11亿元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罗丹) 2022年一季度,农发行普洱市分行把认真落实中央巡视整改和一季度信贷业务“开门红”各项工作任务有机结合,不断加大对普洱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一季度,共计投放贷款11亿元,同比多投3.8亿元,季末贷款余额突破112亿元。 统筹谋划,在项目营销上“下实劲”。业务办贷部门把贷款营销作为推进普洱分行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的重要检验,紧盯市县重点项目清单,聚焦宁洱县农贸市场建设、孟连县粮食仓储综合市场建设、景谷县水果甘蔗产业园建设等项目,全力以赴支持普洱市乡村振兴。一季度项目营销储备金额达23亿元,储备转化率达72%。 多措并举,在存款营销上“用巧劲”。成立市分行支农资金筹集专项营销小组,并建立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要求全员对总行存款“三问”进行对照解答。辖内景东县支行依托绿色信贷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主动营销,争当主办行、认可行、贷款行,筹集支农资金0.3亿元;市分行直营业务部围绕客户资金链、产业链、供应链开展营销,争取到客户支农资金0.72亿元,有效拓宽了支持乡村振兴建设的资金来源。 下一步,农发行普洱市分行将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性金融资金投向普洱农村、流向普洱农业、惠及普洱农民,为推动普洱“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宁洱县选派科技特派员为乡村振兴“添智”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王正松) 近年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探索科技特派员服务方式,推动形成以高校院所为依托,科技特派员为纽带,企业、农村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农民群众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工作推进中,宁洱县聚焦“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和乡村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宽科技特派员的选派渠道和专业领域,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同时,支持科技特派员以技术、资金等方式入股,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企业,配合县委组织部等部门,高质量推进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和“万名人才兴万村”等人才服务乡村工作。2021年,全县新认定云南省科技特派员13人,累计认定96人,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全县实施“三区”科技人才专项13人,选派“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89人,并在全县选派了13名省、市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一线,实地指导农户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素对接、创新带动、培养培训等行动,为茶叶、咖啡、肉牛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东回镇“课堂+基地”模式打造党员实训新阵地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斯) 近年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积极探索建设党员教育实训基地,用党员实训“小基地”担当乡村振兴“大使命”。 “只有培养一批懂农业、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本土人才,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东回镇依托澜沧良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万亩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园”建设为“澜沧县党员实训基地”,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实施“科技培训工程”,以产业示范点为实训基地,将强化党员党性教育与技术推广相融合、党员示范带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全面提升农村党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致富带富能力。 “我经常到基地参加培训,授课老师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帮助我解决了种植技术难题。”村民李红对这样的培训很是满意。东回镇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动、技术培训”的思路,采用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因地制宜开展系列实用技术培训。同时,结合基地特点,把技能培训同农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培训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延伸到产业发展一线,让广大农村党员和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并立足农村党员的特点,着眼提高党员的“双带”能力,把技能培训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支部+”带动农户参与滇黄精、白及良种繁育和林下种植,在提升种植管理技能的同时增加务工收入。 目前,东回镇党员实训基地以“课堂+基地”模式边学习、边生产,现已在实训基地内全脱产组织开展“院士班”3期,培养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实用人才、科技人才256余名;实训党员542人次,吸引周边市、县、乡(镇)到基地观摩学习480人次。并依托东回镇扶贫车间,通过“支部+”带动1641户农户参与滇黄精、白及良种繁育和林下种植。 拉巴乡红薯喜获丰收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张茜 文/图) 近日,走进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巴乡的红薯种植地里,只见一片忙碌。 “这是小香薯,主要特点是香甜软糯,口感细腻,不仅好吃,经济效益也很不错。”拉巴乡塔拉弄村翁拐村民小组组长李扎儿是当地创业致富带头人,2021年成立了澜沧富民雅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农产品销售。李扎儿告诉笔者,种植期间,公司对薯苗选择、种植时间、土地选择、后期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每个种植环节不出纰漏。2021年,澜沧富民雅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拉巴乡种植红薯310亩,涉及农户73户。2022年1月,73户农户种植的200亩红薯开挖,共带来90万元的经济收入;2022年4月,公司示范种植的110亩红薯开挖,预计有30万元的经济收入。 近年来,拉巴乡党委、政府扎实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引导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转型升级,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增添新动力。 
墨江县新华村:支部引领致富路 合作社里喜分红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白文芳 谢金芬 刘文凯) 近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星镇新华村迎来了一件大喜事,由党支部创办的新华村洒次凤凰窝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入股的村民分红。此次分红金额总计392万元,参与分红群众49户,每户分红8万元。 党建引领强发展。自2020年新华村洒次凤凰窝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成立以来,采取“双向培养、党员带动、社员发展”的形式,把党员培养为产业带头人,把产业带头人发展为党员,实现党组织政治优势、合作社带动力、产业资源禀赋三融合。同时,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农户“抱团”组织化发展,党支部引领合作社的作用更加凸显。“自从加入到合作社,不用外出打工就能实现致富增收,对我们来说分到的不仅是钱,更是信心和希望!”新华村村民徐建平高兴地说。 抱团发展促增收。新华村洒次凤凰窝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把“凤凰窝”古茶以户为单元设为49股,将洒次组49户农户以每户持有1股产权的方式全部纳为合作社成员,进行集中管理、集中生产、集中包装、集中销售、按股分红,让农民变股民,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除持股分红外,村民还可通过摘茶、管理等途径增加收入,2021年全组务工工资达259942元。 编 后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久久为功求实效。 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就是要深化农村改革,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手抓乡村富民产业,一手抓乡村有效治理,找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培育涵养文明乡风。同时,聚焦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径,全力推动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进一步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带头人”,完善各项民生制度、织密“保障网”,推动“三农”工作走稳走实,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