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白发德 通讯员 刘梦星) “绿油油的雪茄烟叶铺满田间地头,烟农们一边欢心喜悦地修摘着种植的雪茄烟,一边忙碌着晾晒烘烤迎丰收;还有那挤满牛圈的肉牛,肥胖硕大,等待出栏销售;一片枝繁叶茂的沃柑果园,正怒发着新枝。”这是记者近日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化镇那迁村看到的产业发展喜人景象。 那迁村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户一产业”发展要求,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持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全村脱贫户全部与村级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双绑”机制,实现了脱贫建档立卡人均1亩中长期产业和人均1亩短平快产业,带动脱贫户的产业发展。并以“公司+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产业,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截至2021年11月,全村共种植茶叶2400亩、沃柑500亩、白及150亩、芒果152亩、坚果283亩、佛手800亩、象腿芭蕉170亩、大棚蔬菜100亩;牛存栏700头以上、出栏94头;猪存栏4984头、出栏3238头;羊存栏226头、出栏90头。 肉牛养殖户罗昌芳告诉记者:“我2019年开始养殖肉牛,每年养牛收入就有200多万元。还有另一笔收入是种植黄竹草,我种了160多亩,一部分供自己养殖肉牛,另一部分向其他肉牛养殖户出售,也有90多万元的收入。” 那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毕正华说:“ 那迁村的产业发展以党建为引领,采取‘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方式,在对烤烟、茶叶、畜牧业、林下经济等传统产业进行提质增效的基础上,近几年新发展了魔芋、沃柑、雪茄、象腿芭蕉等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础。”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