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县:开启“微创”采胶“2.0”时代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郭武 张云志 杨祖秀 文/图) 近日,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茶特中心到文武镇曼兴村开展橡胶树微创采胶新技术培训,曼兴村橡胶合作社胶农共80余人参加培训。 培训会上,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相关技术专家就“微创采胶”新技术的操作流程和胶乳生理诊断取样方法进行现场讲解并示范。“微创采胶”新技术是以电钻钻孔取胶及“乙烯利+营养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与传统的割胶方法相比有两个优势:一是省时省力,降低劳动力成本,以前需3个劳动力完成的量,“微创采胶”只需1个劳动力就能完成;二是此项技术可以避免传统采胶技术导致产量降低、产胶年限缩短等问题,延长橡胶树寿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据了解,文武镇曼兴村种植橡胶11775亩,开割10010亩,是曼兴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曼兴村采用“公司+合作社+胶农”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与云南天然橡胶集团墨江有限公司签订产业发展“双绑”合作协议,保证一系列惠农政策落地。2021年胶农户均收入近4万元,实现企业增量、胶农增收、政府增信的发展目标。据统计,墨江县现有橡胶种植面积28.7万亩,已开割18万亩,涉及11个乡镇71个村531个村民小组11347户40560人。 
江城县:百亩香薯喜获丰收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高若 许天丽 文/图) 5月,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宝藏镇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地块里的特色农作物——天目山小香薯迎来丰收季,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冬种已经试验成功了,效果比较好,200亩预产有400吨,按目前市场价值来说,产值可达到七八十万元。”种植基地负责人滕明久说道。 天目山小香薯是江城县引进的冬农作物之一,自种植以来,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还吸纳了周边劳动力,助村民增收,真正实现了企业、村民双赢的良好局面。 宝藏镇水城村新家一组村民董燕飞说:“我们村民小组每天大概有四五十人在这里打工,工钱是一天120元,村民都喜欢来香薯地打工。” 据了解,天目山小香薯一年可栽种两季,因皮薄易剥,软糯香甜,深受顾客欢迎,故而销路一直都很好。企业采用基地直销的方式,采收后的小香薯将销往杭州。 
磨黑镇:常态化评比促乡村治理 普洱日报讯(陈泳 陈凡 文/图)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小家”带“大家”,常态化开展评比评选,持续选树身边的“最美”典型,推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流动红旗动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星光村党总支在“红色最美家庭”评选活动中,按照“红色基因传承美、产业发展致富美、生活健康文明美、团结互助和谐美、环境卫生清洁美”五美标准开展评选。村党总支以“流”带“动”的模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性,持续深入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同时,集中力量清脏、治乱、拆违、增绿,打造文明、干净、舒适、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让村内人居环境内秀外美。 典型人物树起来,和谐家风兴起来。在今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期间,城镇社区党总支组织开展了年度“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表彰活动。受表彰的先进典型用实际行动向群众诠释良好家风,展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为广大群众树立了尊老爱亲的道德标杆,传递出和谐的基层文明新风尚。 综合实力比起来,村级发展活起来。芭蕉林村连续三年开展美丽小组、最美家庭、美好个人评选,着力打造“人居美、产业兴、风气和”的芭蕉林村。 此外,磨黑镇结合“六星”党组织和“四面流动红旗”创建等工作,动员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通过“抓点、带线、促面”持续推进乡村治理,展现乡村新貌,助力乡村振兴。 
益智乡:发展魔芋产业实现“双赢”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苏蒋玥玲 文/图) 近年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益智乡以党建引领,建立“科研+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全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深耕魔芋产业链,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赢”。 “党组织+企业”,构建产业发展高起点。2018年6月,通过招商引资,湖北省恩施天之赋实业有限公司与景谷惠民橡胶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共同投资成立景谷兴迈农业有限公司,借力合作社党支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进魔芋产业发展。 “党组织+科研单位”,立足产业发展新支点。借助省农科院植物病理学研究员到益智乡支持魔芋产业发展,成立了专家工作站,对珠芽魔芋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在“党组织+科研单位”的模式下,研发出了抗病性更强的“兴迈四号”珠芽魔芋种子并大力推广种植,以坝区河谷地带为主发展橡胶林下魔芋种植,不断壮大魔芋产业规模的同时,补齐了橡胶林下经济的短板。 “党组织+合作社”,着眼产业远景抓重点。橡胶党支部带领合作社成员于2013年引进种植珠芽魔芋,并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了从引进试种到规模化示范推广的目标,从最初的5亩实验种植到2021年示范带动全县面积达到了10000余亩,现已建成珠芽魔芋优质品种繁育基地,产业带动景谷县10个乡(镇)。 “党组织+农户”,突破发展瓶颈解难点。通过“村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产业,公司负责魔芋品种优选、种植技术培训、鲜芋回收加工;村党组织负责宣传发动、协调引导本村魔芋产业发展;党员发挥“党员中心户”作用,向群众宣传魔芋种植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农户负责魔芋种植及鲜芋采收交售。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