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毅 邹伟琦 文/图) “安兴,今年准备购买多少亩的橡胶保险?”“我家今年开割橡胶林96亩,准备都把保险买上。”在西盟佤族自治县中课镇班箐村,村干部正忙着为村民登记今年的橡胶保险认购信息。 “我家从2009年开始种植橡胶,共有100多亩,2017年陆续开始割胶,这几年橡胶价格开始走低,收入也减少了。”安兴说。 近几年来,橡胶价格的持续低迷,以及传统、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胶农返贫的风险持续增强。 “橡胶是班箐村的传统支柱产业,村里300多户村民从事民营橡胶种植,橡胶价格是否稳定,关系着村里胶农的收入是否稳定。”中课镇班箐村委会副主任叶焕说。 “从胶农中来,到胶农中去”是乡村振兴工作真正实现有效帮扶、精准帮扶的“必修课”。提前谋划,帮助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胶农,通过金融工具来规避价格风险、保障收益,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早在2017年,西盟县就开始在全县推广“保险+期货”产业发展模式,提升生产积极性,推动橡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让利惠及胶农,切实帮助胶农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 如今的胶农“只管种”,有人“帮忙卖”,使胶农收益在根本上获得保障,低迷的橡胶价格不再成为影响收入的“绊脚石”。 “为了提高胶农抵御风险能力,西盟县从2017年起先后引进五矿、国泰君安、中粮、广州4家期货公司,推进‘保险+期货’乡村振兴项目落地。”西盟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魏志平介绍,全县橡胶种植面积22万余亩,涉及的农户3万余人,累计赔付金额近2620万元。“保险+期货”项目已实现所有乡(镇)橡胶生产区域的全面覆盖,为全县橡胶产业稳定发展和稳定胶农的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