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 正文




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普洱日报》 苏燕 时间:2022/06/11/ 09:20 点击: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了,百姓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如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普洱市各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挖掘特色农业潜力,加强全产业链建设,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特产“名片”,走出一条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之路,带动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墨江县实现春茧收入230万余元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杨玲翠  周东  陈伟  王乔良  文/图)   连日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各蚕茧收购现场格外热闹,蚕农们正忙着把一袋袋洁白的蚕茧从车上抬下来,等待工作人员称量、计价、开单。

联珠镇象鼻村蚕农杨文良拉了整整一小货车蚕茧到收购点,蚕茧卖完之后,他高兴地说:“今年我家饲养了8张春蚕,收得蚕茧362.6公斤,售卖金额19217元,白花花的蚕茧变成了‘金票子’。接下来,计划再养27张蚕种,预计全年收入可达8万余元。”团田镇岔河村蚕农解明贵说:“今年我家桑园长势良好,计划养蚕28张,目前饲养了6张春蚕,蚕茧产量300公斤,收入15900元。按照当前市场价格和产量估算,全年养蚕收入可达7万余元。”

据了解,今年墨江县共种植桑园4187.9亩,饲养春蚕1037张,541户蚕农共交售鲜茧44.647吨,上茧占比达99.1%,售茧收入达230.7426万元。接下来,墨江县计划分发夏蚕种1262张,预计产值250万元。近年来,为加快蚕桑产业发展,墨江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公司不仅在养蚕上给予技术支持还保障蚕茧的收购,给蚕农吃下“定心丸”。同时,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公司每收购一公斤蚕茧就给予村委会0.3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反哺蚕农支持蚕桑产业发展。下一步,墨江县将重点着力引进良种、改进饲养技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

 

宁洱县化良村用小香包托起“致富梦”

普洱日报讯(记者  苏燕  通讯员  高夏龙杰  罗艺坤  董雅文  李汶燕  文/图)    今年4月以来,中国宝武“爱心助农·女红绣坊”项目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化良村完成了从策划到实施的过程,村里的中老年妇女和闲置劳动力化身“绣娘”,通过勤劳的双手绣制香包,实现增收致富。

在绣制现场,“绣娘”们巧手翻飞、描红绣绿,说笑间一个个精巧艳丽的特色香包便制作出来。作为一个增收项目,经过集中培训后,“绣娘”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家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绣制,完成后将香包集中起来统一发货。

目前,该项目已经初显成效,第一批500个香包已发往宝武某分公司;6月1日,1000个刚刚绣制完成的香包被发往上海。目前还有500个将发往上海的香包正在赶制当中……

“香包虽小却承载着增收致富的新希望。从4月份开始策划这个项目以来,成效明显。”说起化良村的香包产业,中国宝武新来驻村的第一书记杨建龙颇有兴致。短短两个月,杨建龙见证着化良村香包产业的起步和发展。他帮村民们算了一笔账,每个香包的缝制有3元的收入,制作一个大约耗费10分钟,如果每人每天花1个小时做6个,在不影响生产生活的同时,每人每天可以收入18元,每个月有540元,每年就能增加6500元收入。

据了解,“爱心助农·女红绣坊”项目得益于中国宝武的爱心和消费帮扶,而依托宝武牵头与上海对口公司的合作,还进一步拓宽了“化良香包”的销售渠道。

“村里的妇女很喜欢做这些针线活,可以增加一笔收入,我们要用心把绣香包这个活做好。”搭上了村里的“香包致富车”,化良村新寨组村民杨伟萍激动不已。

下一步,化良村计划申请中国宝武帮扶资金用于建设手工绣坊,引入机器设备,建立中国宝武“爱心助农·女红绣坊”的特色助农品牌。同时,还将探索成立以合作社为主体的股份制公司,让村集体参与入股,形成稳定的分红机制,并与县妇联、县残联等单位接洽,组织全镇乃至全县村民参与,扩大项目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让香包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富民源泉”。

  

田坝乡养殖瓢鸡促农增收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刘晓琼  马婧  周洁)   近年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林下资源,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因地制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谋求绿色发展之路。

走进田坝乡岔河村何梅的林下瓢鸡养殖场,只见瓢鸡成群,何梅靠养殖瓢鸡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2019年初,了解到政府出台的相关惠农文件和创业贷款扶持政策后,何梅在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的帮助下,申请到15万元的创业贷款,盖起了鸡舍,添置了设备,购买了鸡苗,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林下瓢鸡养殖场。“有场地、有技术、有政策,剩下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了尽快掌握养鸡技术,何梅边学习、边实践,还邀请专业饲养员到养殖场手把手传授养殖技术。通过不断钻研,养殖场逐渐步入正轨,林下瓢鸡的养殖也给她带来了回报,何梅的致富路越走越宽阔。“2021年5月到今年5月,基地年出栏瓢鸡2000羽,出售瓢鸡蛋1万枚以上,年收入达20多万元,明年准备再扩大林下养殖规模增加收入。”

何梅林下瓢鸡养殖场只是田坝乡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田坝乡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瓢鸡养殖特色产业,在发展致富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发展林下经济的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不仅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产业饭”,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还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实现“双赢”。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村庄美 产业兴 乡村振兴正当时 下一篇:农发行景东县支行1.2亿元投放农村公路建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