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干净整洁的村道、石砖砌成的小花园、球场边的健身器材、深入人心的村规民约......盛夏时节,行走在西盟佤族自治县中课镇窝笼村六组的乡间小道上,优美的环境、完善的便民服务、文明的乡风让人耳目一新。 村规民约 让“新风”治愈“顽疾” “倡导文明节俭的婚俗礼仪,规定杀猪不能超过6头。”村民大会上,中课镇窝笼村党总支书记苏娟向村民们宣读着刚修订完善的《村规民约》内容。 “以前我们结婚要杀十几头、二十几头猪,太浪费。”窝笼村六组村民俄布勒说。 窝笼村六组通过制定贴近生活、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让“邻里团结”“尊老爱幼”“反对大操大办”等村规民约润物细无声般改变村民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建立奖惩机制,一旦违反村规民约,视情节轻重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通报批评和张榜公示。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约”出了文明乡风的新气象,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寨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了集体意识。 “我们的寨子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自己的家自己管,每个人都有责任管好,我们互相监督互相鼓励,让寨子越来越美。”村民叶春说。 党建引领 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每天扫完“小家”扫“大家”,这是窝笼村六组的村民们坚持二十多年的习惯。 “以前寨子还是土路时,我们就开始扫了,到今天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了。”今年64岁的老党员尼二朗告诉我们。多年来,窝笼村六组下大力气破除农村环境痼疾,积极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以“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为载体,带领全体党员群众开展环境卫生、道路清扫、村庄美化活动。先后对窝笼村六组实施了村庄美化、污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坚持文明创建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频共振,全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现在的寨子变美了,家家门口有花园菜园,房前屋后种着香蕉、芒果,干干净净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村民尼二朗说。 今年80多岁的娜巴拉曾经是窝笼村六组唯一的建档立卡户,患有视力一级残疾,膝下没有子女,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作为娜巴拉的分片联系人,窝笼村六组的党员叶春在和家人商量后,把自家的房子腾出一间给娜巴拉老人住,自此开始了对娜巴拉长达11年的饮食起居照顾。 叶春的善行善举,悄无声息影响着窝笼六组的其他村民,全组党员积极为老人申请了特困供养金、残疾人补贴等政策补贴和资产收益扶贫分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娜巴拉老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重点,窝笼村六组党支部坚持以“橡胶产业为主导,多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带领村民积极发展橡胶、魔芋等产业,通过开展培训学习、帮带发展,群众发展意愿增强,发展能力极大提升。“我们的主要产业是橡胶,现在政府又扶持我们在橡胶地里种魔芋,既可以卖橡胶又可以卖魔芋,增加了我们的收入。”窝笼村六组村民艾黄说。 如今的窝笼村六组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规民约为广大村民知晓并认同,有效调动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村民关系亲密和谐,乡村社会安定有序。(通讯员 艾嘎)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