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杨翠红 杨国荣 文/图) 近年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通过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开发有条件的荒山荒坡和低效林地变为水田,为全县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在宝藏镇水城村新家村民小组,曾经的低效林地和荒山荒坡都换上了碧绿的新装,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稻香。这座被称为“干巴山”的土地,之前被老百姓用来种植橡胶,通过提质改造,这里的坡地被改造成523亩农田。 “今年宝藏镇在水城村、板河村的土地整治(提质改造)项目共计1582.72亩。土地整治后,通过采用撒播、机械旱播、插秧、抛秧等技术,水稻长势喜人,比去年产量要多出一百多吨。”宝藏镇农服中心主任朱有才告诉笔者,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还为当地群众带来额外的红利,宝藏镇在项目区采用土地流转租赁形式与农户签订协议,把改造后的水田承包给种植大户,水城村、板河村每年光田租收入就达75万元,村民们还可到田里打工,赚取务工收入。 据了解,普洱市共下达江城县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建设规模为9万亩,其中占补平衡任务为7万亩,提质改造任务为2万亩。市级占补平衡项目批复24个,其中第一批9个项目已开工实施6个,完成进度为90%以上。第二批15个项目已开工实施7个,完成进度为60%以上。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