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县:现代农业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王正松) 今年以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立足“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思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做大规模、做优质量、做响品牌,建设精致农业、品质农业、观光农业,因地制宜打造集水果种植、果园采摘、林下经济、观光休闲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休闲农旅产业带”,通过发展有特色、有品质、有规模的农业产业,吸引村民返乡创业,带动村民致富,为乡村振兴夯实发展基础。 前三季度,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9899万元,可比增速为6%;预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83元,同比增长7.6%;金融信贷支持“三农”稳步发展,全县涉农贷款余额36.30亿元,同比增加4.18亿元,增长13.01%;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及粮食补贴政策,已完成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684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057.85万元,兑付农机购机补贴63.534万元。 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围绕绿色产业体系建设,今年投入资金7070.7万元,帮扶产业项目108个,成立12个绿色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基础。全县现有茶园面积33万亩,完成毛茶产量11036吨,实现综合产值26亿元;大力发展咖啡“一县一业”,出台《宁洱县咖啡产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全县咖啡面积达10.35万亩,其中有机认证2664亩,实现产量10150吨,综合产值达6.89亿元;出台《宁洱县肉牛产业发展九条措施》,建成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8个、饲草料加工厂8家,完成饲草料种植2.331万亩,巨菌草种植1794亩,加快推进宁洱县现代肉牛产业园和现代肉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肉牛存栏7.327万头,出栏2.768万头;完成烤烟种植3.82万亩,实现产量10.15万担,产值1.56亿元;种植雪茄烟0.1万亩,产值909万元;蔬菜种植面积3.7万亩,产量达4.78万吨,产值2.15亿元;生猪存栏29.85万头,出栏43.25万头;中药材种植面积3.9万亩,实现总产值9.3亿元;水果种植面积6.3万亩,产量达6.86万吨;实现电商销售额9300万元,消费扶贫1295.2万元。 农民增收稳步有力。茶叶、咖啡、中药材、畜禽养殖等绿色产业健康发展,农民增收效果明显。落实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政策,前三季度,全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5270人次;43家龙头企业、38个家庭农场、48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52个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参与“双绑”利益联结,稳定增加群众收入。 正兴镇:聚焦冬农开发 打造冬日版“只此青绿”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罗丹 文/图) 11月的小黑江畔,一片片绿油油的冬早蔬菜焕发着勃勃生机。近年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正兴镇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气候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冬季农业。 在正兴镇勐烈村的甘蔗地里,一排排水果甘蔗排列整齐,空气中弥漫着满满蔗香。“勐烈村气候条件好,土壤养分高,种出的甘蔗像蜜一样甜。”村民魏和云是当地有名的“甘蔗大王”,2021年,魏和云外出考察了解到水果甘蔗种植周期短、效益好,便引进327亩甘蔗种植。在魏和云的带动下,勐烈村的村民也积极发展甘蔗种植,目前全村共种植甘蔗600余亩。“再过几天,我们就要砍甘蔗,今年收购价在2000元一吨,亩产在9吨左右,今年大概会有500多万元的收入。”魏和云说。 在翁安村的玉米地里,冬辣椒长势喜人。“在玉米地里套种辣椒好处多,玉米可以为辣椒遮阴,也减少了病虫害。”翁安村箐底村民小组组长王应顺正忙着采摘地里的冬辣椒。 近年来,正兴镇着力提升冬季农业开发水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冬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镇11个行政村共实施冬农开发7560.52亩。 
富邦乡多依林村:百余亩无筋豆喜获丰收 普洱日报讯(记者 张珂嘉 通讯员 石明荣 管骞 文/图) 连日来,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邦乡多依林村,130余亩无筋豆喜获丰收,村民们正在田间地头忙碌地采摘、分拣、打包、装车。 今年5月,在澜沧县委、县政府的牵线搭桥下,通过南方电网云南普洱澜沧供电局和富邦乡多依林村委会的配合,澜沧县尊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蔬菜产业项目落地多依林村。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管护,多依林田坝旧貌换新颜,长势喜人的无筋豆挂满藤蔓,预计产量达260吨,产值可达209万元。 无筋豆种植周期短、投资成本低、易管理,市场前景好。下一步,普洱澜沧供电局将积极协助多依林村“两委”,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带领广大村民增产增收,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永平镇:“小烤房”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大发展” 普洱日报讯(景谷县委组织部 永平镇党委) 近年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迁毛村坚持党建引领的发展思路,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烤烟产业充分结合,通过烤房的建、管、用,实现“小烤房”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大发展”。 随着烤烟产业发展壮大,现有烤房难以满足广大烟农需求。对此,迁毛村党总支新建烤房165座,并成立一支专业化烘烤队伍,为烘烤烤烟提供保障。“自从有了专业化烘烤队伍后,我们只要把烟叶送到烤房即可,烘烤出的烟叶质量有保证。”烟农付美华说,“我们以鲜叶每公斤0.5元的价格帮助群众烘烤烟叶,烘烤一窑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00余元,今年总收入达43万元”。此外,迁毛村党总支还将30余座村集体烤房出租给农户,实现经济收入21万元。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党总支日常活动开展、为群众办实事等都有了保障。修缮水库干渠、购买油盐米面慰问困难党员、群众,迁毛村党总支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规范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时,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迁毛村不仅实现了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更把党组织和群众拧在一起,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迈出了强村富民、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李从甲种烟这十年 本网讯 “种烟十年,从来没有亏过,赚了近50万元。”李从甲聊起这十年的变化时自豪地说,家里靠种烟盖起了新房,买了车,两个女儿一个上大学、一个上初中,从来没有为学费发愁过。 李从甲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文武镇文武村红星村民小组的种烟大户,由于种烟技术好,管理到位,加上夫妻俩肯吃苦,收入逐年增加,在当地小有名气。 种烟之前,李从甲也外出打过工,但没有赚到钱。“刚嫁到他家的时候,就一间破瓦房,家里有11口人,哥哥家的两个孩子正在上学,那个时候的日子真的很难。”李从甲的妻子许继梅说。 党的十八大以后,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党员干部和村里的群众一起努力战贫困、拔穷根。“当时工作队员三天两头进村入户发动我们种植烤烟,每家要凑2000块钱盖烤房,为了带动我们致富,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还为寨子里拿不出钱的农户垫付了2000块钱。”2012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李从甲学习烘烤技术,开始种植烤烟。 “记得第一次交完烟后,银行卡里就打进了8000块钱,这么多钱我都不敢相信是自己的,还返回烟站确认了一下。”李从甲说,那是闯荡多年后第一次挣钱,当时买了一辆三轮车、一辆摩托车,感觉离好日子不远了。第二年种了10亩烤烟,把历年欠下的债务都还清了。2014年,我们家盖起了新房。今年种了25亩烤烟,烟后种了4亩荷兰豆、2亩辣椒,预计有10万元的收入,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富起来的李从甲没有忘记帮助过自己的乡亲,谁家孩子开学要筹学费、老人生病急需用钱,他都会慷慨解囊。雨季公路堵了他就和妻子一起去疏通,寨子里的垃圾池满了他就及时清理。现在,李从甲的干劲更足了,一心扑在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通讯员 蒋春苑 文/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