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刘思瑞 唐瑞 普东杰 文/图) 近年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着力优化调整县域粮食种植内部结构,因地制宜引进耐旱性较强的杂交稻品种开展新品种旱种试验、示范、推广,进一步抓实抓牢粮食生产安全工作。 立冬刚过,整董镇核心示范区内金色稻浪翻涌,旱种的杂交稻迎来收割期。现场机器作业声隆隆作响,稻田里一片繁忙热闹的劳动景象。 项目片区管理员罗小翠正忙着组织人员对今年在该片区试种的杂交稻进行收割。罗小翠介绍:“今年大河边片区种植的杂交稻有150亩,亩产达到460公斤左右。今年是第一次试种,经验不足,但是收成还不错,为明年推广种植积累了经验。” 整董镇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是江城县的主要产粮区之一。今年4月以来,整董镇根据实际情况,推广杂交稻绿色高效旱种栽培技术,确定以整董镇大河边的150亩杂交稻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全镇1620亩杂交稻种植。工作推广中,县农科局和各乡(镇)认真抓好土地综合整治,采购杂交稻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通过补助的形式免费发放,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解决种植模式、集成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据了解,2022年,江城县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旱种4600亩,2023年计划再推广4000亩左右。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