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张艳 赵蕨亨 鲍茜茜) 近年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充分借助中国工程院挂钩帮扶机制,在院士和技术团队的指导下,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速农业高质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连日来,竹塘乡蒿枝坝二组村民刘石保趁着好天气,把收获的谷子拿出来晾晒。今年刘石保种植的品种是旱种水稻“滇禾优615”,该品种具有生育期短、抗旱等特点。以前刘石保家种的旱谷一亩地的收成大约是300公斤,现在种植旱地杂交水稻每亩可以收稻谷600至700公斤左右。 竹塘乡蒿枝坝村村民李福是朱有勇院士班的学生,从2018年开始至今,在院士班学了很多种植养殖技术。今年李福种了40亩辣椒,现已进入集中采收期,李福一边在田间采收辣椒,一边和笔者聊起来:“按市场价格每公斤8至9元计算,今年仅辣椒一项的收入就有5万元左右,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近年来,在中国工程院的帮扶下,竹塘乡已陆续开办了以种植冬季马铃薯、蔬菜、林下三七、中药材、茶叶和畜禽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0余名。竹塘乡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旱种水稻等产业,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580元增长到2021年的10109元,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