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晓芬 舒成伟)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森林资源丰富,十分适宜竹类生长。多年来,景谷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利用荒山、坡地种植近5万亩竹子,主要竹种为勃氏甜龙竹。但由于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 2021年6月,经云南省科技厅批准立项,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牵头,联合国际竹藤中心、普洱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景谷县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选派25名专家组成景谷县笋用竹产业科技特派团,把“课堂”设在竹林深处,采取建立示范基地、现场培训、组织观摩等方式,对竹农进行现场教学,培养高技能乡土人才。同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通过竿龄结构和密度调整、打顶控梢、水肥调控、覆盖保湿等技术的应用,对退化竹林进行改造提升。 短短一年时间,科技特派团已在永平镇新建勃氏甜龙竹丰产栽培示范基地859亩,在威远镇新建勃氏甜龙竹分蔸移植示范基地159亩,并实施老竹林提质增效示范改造51亩,竹林有了较大改变,竹子进入产笋丰产期的时间大幅缩短,产笋期由常规的每年6月提早到2月,年采笋期长达8个月,鲜笋亩产量从以前的350公斤提升至目前的2000公斤。竹笋品质的提升,使市场售价实现翻番,在常规产笋淡季,每公斤最高售价达40元。 在科技特派团的影响带动下,景谷县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重振发展信心,想方设法盘活竹产业,打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人居环境整治、现代竹林产业发展“组合拳”。碧安乡推行“基层党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村党组织与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达成竹原料保障协议,对闲置分散的竹林进行采伐,将竹原料供给公司,收益由村集体及农户共同分配,形成群众增收、人居环境改善、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的共赢局面。威远镇采取“党建+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按照主抓一产、培育二产、谋划三产的目标,努力打造笋用竹产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永平镇则实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促进笋用竹产业稳步规范高质量发展,切实将笋用竹产业培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