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茅区委宣传部提供) 普洱日报讯(记者 张国营)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这是普洱最具历史性的变化: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边疆各族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曾经的普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是云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2年,全市的贫困发生率还高达30.4%。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尽锐出战抓脱贫,勠力同心奔小康,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市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6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76.8万农村人口告别饮水不安全的历史,10万余人迁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大山,35.3万户农户搬出昔日破旧的土坯房,住进通水通电、安全稳固、宽敞明亮的安居房,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照明靠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普洱篇章。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生动实践,让全市经济发展大踏步赶了上来,全市GDP从335.3亿元增加至1029.2亿元,年均增长9.3%;人均GDP从13916元增加至43007元,年均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877元增加至35664元,年均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338元增加至13682元,年均增长12.2%。 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基础上,普洱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全力建设兴边富民示范区。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建立健全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体系,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建强机制高位推动。调整完善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市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双办公室、双月调度“三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四统”“四抓”“三农”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统筹协调。组建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指挥长的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指挥部,从相关要素保障部门抽调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充实指挥部工作力量,高位推动工作落实。 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保持过渡期内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分类调整优化,留足政策衔接过渡期。制定出台《普洱市“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普洱市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普洱市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普洱市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普洱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一批配套措施文件,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政策措施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 全面压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扛起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挂钩联系责任,认真落实“帮县包乡带村”工作要求,实行“双挂”监测联系制度,市级领导挂联10个县(区)34个乡(镇),26家省级单位和1050家市、县级定点帮扶单位挂村帮扶,实现行政村帮扶全覆盖。加强工作力量,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工作队,加大衔接政策培训,强化日常管理,督促作用发挥。上海市黄浦区、金山区和5家中央定点单位持续对普洱市9个县开展帮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强化日常监督检查。聚焦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成效巩固情况,先后组织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脱贫人口增收及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各类问题整改等重点工作督查督导4次。市纪委、市监委组织开展交叉蹲点监督,通报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切实发挥纪检监察监督作用,在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