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建设清廉村(居)赋能乡村振兴 普洱日报讯(记者 郭春祥) 近年来,普洱市纪委监委围绕加强和巩固乡村治理、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不断深化清廉村(居)建设,全力打造班子清廉、干部清正、村务清爽、民风清朗、干群亲清的“五清”清廉村(居),以清廉底色为乡村振兴助力赋能。 “村(居)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也是基层群众感受党和政府公信力、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的最后一公里。”西盟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说,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进,大量惠民政策、项目资金向基层倾斜,难免存在基层小微权力监管难度大、问题多等情况,清廉村(居)建设成为西盟县纪委监委深化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同时,重点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村级工程、“三资”管理等热点问题修订完善公开公示制度,对村务公开进行日常监督,深入一线查访惠民政策落实、民生工程落地等,把监督“探头”架在群众家门口,大大提高了监督的质效。 除了规范小微权力运行,在清廉村(居)建设过程中,普洱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注重文化引领,通过构建多形式清廉文化宣传体系,将廉洁文化融入清廉村(居)建设,以文化浸润打造清廉根基。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孟弄乡富东村地处哀牢山腹地,针对村寨彝族、哈尼族、汉族、傣族、拉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该村党总支邀请乡土人才和精通民族语言的干部,组建“双语宣讲队”,采取“集中讲”“上门讲”等方式,讲述廉洁恤民、清廉传家的故事,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筑牢廉政根基。 景东彝族自治县安定镇青云村把彝族文化中的廉洁元素进行挖掘、整理,利用彝汉双语开展廉洁教育,以讲好《彝族古训》、家风家教故事,广泛开展廉洁彝歌创作、文艺汇演活动,增强群众参与廉洁文化建设的互动性,打造出了独有的廉洁文化“品牌”。 截至目前,清廉村(居)建设已在全市103个乡镇(街道)993个行政村全面铺开,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廉动力”。 普洱:下沉一线监督护航乡村振兴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秦逍遥) 近两年来,普洱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增进监督质效、创新监督方式,持续推动监督力量下沉一线,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工作推进中,普洱市纪委监委制定专项监督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表,采取“室组地”、市县乡联动等方式,聚焦乡村振兴工程项目建设、集体“三资”流转等,深挖细查落实政策打折扣、工作履职不力以及贪污侵占、吃拿卡要等腐败和作风问题,以高质量监督接好巩固脱贫“接力棒”,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同时,把监督的“探头”对准自己,每月亮出“红绿白”榜,定期通报专项监督工作情况,督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坚决防止自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以案促治,探索制定《“五类监督”贯通协同工作暂行办法》,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着力构建互联互通、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大监督”格局,切实把“业务监管”成果转化为“政治监督”效果。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纪委监委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紧盯扶贫项目建设、资产管理、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等问题,将20个乡(镇)划分为4个片区,由常委、委员领衔负责分批次开展蹲点监督工作,并通过集中流转、股份合作、委托管理等方式,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和扶贫资产,带动农户参与二次分红。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20年的11624元增加到14686元,年均增长12.4%。 截至目前,全市日常监督检查并督促整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934个,查处有效衔接问题225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72人、问责106人,通报曝光典型问题492人次。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