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苏红亮 朱卫国 王莲 文/图) 近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梅子镇的甜棕迎来了采收季。目前,全镇6个村共种植8000亩,总量达200万株,其中投产9万余株。甜棕成了梅子镇的特色产业,也为当地群众增收拓宽了渠道。 走进民乐村村民杨淙波的棕地里,只见她熟练地架好梯子,拿着小刀在树头剥棕片、割棕苞。“我家可采收的甜棕有500至600株,一年的收入有一万多元。”杨淙波说,她在梅子镇农贸市场有一个摊位,平时都是把要出售的棕头和棕花(苞)明码标价后,旁边放置一个收款码,就成了无人售卖摊位,她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打理咖啡、柑橘等经济作物。 宁洱祯良棕榈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董祯良介绍,除了棕头、棕苞可食用外,棕片和棕板经过初加工后,可制成棕帽、棕鞋垫、棕扫帚等产品,抽出的棕丝是制作棕床垫、棕线等的上好原料,而剩余的残料则是培育栽花种菜腐殖土的基料。 近年来,梅子镇积极培育宁洱祯良棕榈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全县唯一一家棕榈加工厂,以收购棕片、棕板进行初加工,并探索出一条“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建立了甜棕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