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我市加强党建引领,下大力气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抓好村组干部、驻村干部、致富能手和返乡创业人员“新农人”的培育和扶持,突出干部带领、党员引领、能人引领的榜样效应,进而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整体发力,用心用情唱好乡村振兴“田园牧歌”。 陈学清 乡村振兴“领头雁” 初心不改“兵支书” 
本网讯 走进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文武镇文武村,这个昔日贫穷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建成了全县首个自然能提水工程,还修起了硬化路,建起了村民小组活动室,村子四周的农田里庄稼长势良好,这一切与村党总支书记陈学清密不可分。 曾经的文武村村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加上村民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各项工作很难开展。1991年,退伍归来的陈学清作为村里的优秀青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回忆起刚上任时的情景,陈学清说:“那时各项工作都不好做,非常难推进。” 陈学清深知,只有让村民从思想上实现根本转变,村组环境才会和谐,群众才能安居乐业。因此,他定期组织党员和群众开展法律法规及农技知识培训,同时还利用村里的“大喇叭”向群众传播乡风文明、惠民政策等。“作为一个村的‘班长’,就要以身作则,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陈学清说。 一个村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尤为关键。为改善村容村貌,陈学清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向各级各部门对接汇报,筹措资金。筹到资金后,陈学清又带领村民投工投劳,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如今,村里的串户路平平整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此外,农村饮水工程、通电工程、电网改造等项目也一一落户,村民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面对文武村缺乏产业的难题,陈学清和村“两委”班子一起,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作物种植。目前,文武村已完成桉树种植3500亩、橡胶种植3600亩、核桃种植12000亩,立项实施农田改造2400亩,发展特色红软米种植220亩。 环境好了,产业有了。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就连因病致贫的村民杨家兴也在陈学清带领下,种上了茶叶、咖啡、橡胶、红软米,于2019年搬进了新房子,光荣脱贫。 退伍不褪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陈学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通讯员 吴江梅 王书 李伶俐 文/图) 李明兵 返乡创业 田野筑就“蔬菜梦” 
本网讯 一根根黄色的尼龙线高悬在蔬菜大棚的支架上,工人把线另一头的夹子夹到番茄树的茎秆上,再调整一下角度,给番茄吊线的工作就完成了……在思茅区瑞嘉蔬菜基地,新农人李明兵正在一旁检查作物生长情况,并给农户作技术指导。 “我们跟常规的种植方法不一样,我们用的是吊线法,一是节约人工投入,二是大家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而且这个线可以重复使用三、四年,节省了很多成本,以后开展施肥、打药等农事操作会更加方便快捷。”李明兵介绍。 2014年,李明兵经历了企业改制,下岗后他就想回乡种地。他认为,发展蔬菜产业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还能让大家吃上健康的蔬菜。一开始,李明兵就琢磨着走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蔬菜种植路子。2015年5月,他创立了普洱市思茅区瑞嘉蔬菜种植基地,基地总面积103亩,每年蔬菜产量400余吨,实现年产值约160万元,主要栽培番茄、茄子、黄瓜、韭菜、贝贝南瓜等20余个蔬菜品种。 所谓隔行如隔山,当李明兵从事农业生产后,他发现建设蔬菜种植基地和传统农户种植有着很大的区别:基地需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但传统农业从事人员偏老龄化,存在技术传播难、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明兵开始在网络上自学现代化农业知识,并时常翻阅相关书籍,请教专业的农业指导老师,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技术储备。 “李天来院士以及他的工作团队教授我们蔬菜秸秆还田技术。我们把蔬菜秸秆还有一些蔬菜尾菜粉碎之后放入发酵池,用微生物发酵菌进行渥堆发酵,发酵完以后进行病原菌杀灭,再还到田里,以此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肥力,不仅能够解决菜区污染问题,还可以进行资源循环利用。”李明兵指着一旁的池子说。 为进一步改良土壤,提高产值,李明兵尝试使用有机生物菌肥,实施喷滴灌设施及水肥一体化,实现科技化种植和培育。“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是银灰膜,它有很多好处。一是防草,我们就省去了除草剂;二是银灰色在太阳光照射之后会反射出强光,达到驱虫的效果。我们实现精准施肥、精准浇水,可以节约肥料投入,减少土壤污染。”提到科学种植,李明兵热情介绍眼前这片土地。 2018年,李明兵的蔬菜基地被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云南省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2018——2021年,被列为云南省蔬菜产业体系普洱试验站;2020—2021年,被列为中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蔬菜产业示范基地等。 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瑞嘉蔬菜种植基地平时除了正常生产,保障城区蔬菜供应外,还设立了田间学校。“菜农朋友可以到基地接受蔬菜种植相关培训。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也可以经常到这里参加研学活动,让小朋友从小就能充分了解自然、了解农业,珍惜我们的劳动成果。”李明兵介绍,近年来基地的设施得到逐步完善,承担了新品种的实验示范、蔬菜种植新技术推广等业务,同时开展蔬菜种植培训,为广大菜农提供技术支持。 “下一步,我计划逐步向数字化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引进更多优质品种,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栽培,把基地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带动更多周边群众共同发展蔬菜产业,保障城区蔬菜供应。”李明兵满怀信心地说。(通讯员 张齐平 徐晓芳 智星 文/图) 召良 下“竹”功夫发展产业 带动群众建设“绿色银行” 
本网讯 出生于1974年的召良,原本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城投公司工作,经过多年打拼,事业小有所成。2015年,召良陪同父亲回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探亲,发现老家的麻竹长势好,竹笋个大且清甜爽口,不但产量高、收益快、效益好,而且能够较好地绿化美化环境,但当地村民却鲜少有人种植。他当即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辞职回乡种麻竹,带领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 既然要干,就要干成规模化,召良当即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积极筹措资金,投资建设竹产品加工厂,承包村里250亩土地,全部种植麻竹。竹子栽下去之后,召良几乎天天在山间转悠,别人的竹子管理1次,他要管理4次,每年的3月、5月、6月都在施肥。在他的精心培育下,麻竹长势良好,开始有了产量。 为了打开麻竹的销路,召良除了在本省寻找收购方,还多次跑到四川、广东、西安等地寻找合适的商家,并经常邀请国内知名画家到曼滩村写生,宣传家乡,提高知名度。在他的带领下,麻竹产品销路打开了,售价稳定且供不应求。 随着销售渠道的打开,召良意识到,必须要在加工上作文章,才能实现农户收益最大化。召良通过几年的实践,采用统一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等手段,实现麻竹产品初加工,同时改进储藏手段、保鲜措施,破除节令限制,抢占销售市场。工厂化生产后,召良向周边农户大量收购原料,并提供稳定的收购价格,降低农户种植风险,提高种植效益。 2022年,合作社出产毛竹笋120余吨,长期管护竹林人员16名,全年使用当地劳动力100余人次、劳务用工收入近30万元。召良积极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到周边村组发展种植户,并提供种苗和技术保障。目前,麻竹种植面积700多亩,涉及农户40家。 除了售卖竹笋,召良还围绕竹产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生产竹编工艺品,由合作社负责提供样品、模具,农户按订单负责编织,最后再由合作社进行回收,把绿色资源变成“真金白银”,真正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召良说:“我希望将这些年在外拼搏的经验带回来反哺家乡,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下一步,我们合作社要拓宽电商销售渠道,积极探索竹笋的深加工,实现竹产业品牌化发展。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通讯员 王耀萱 文/图) 尼品 大学生甘当“牛司令” 致富路上“牛”劲足 
本网讯 近年来,西盟佤族自治县积极培育本土优秀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很多经历过都市繁华的“90后”“00后”们,主动返回家乡发展养殖产业。他们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走出了一条条增收致富之路,尼品就是回乡创业养牛致富路上的一员。 春日清晨,走进中课镇窝笼村五组,一座依山而建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豁然出现在眼前,牛舍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肉牛正吃着新鲜的草料。养殖户尼品正在牛舍里打扫棚圈、拉草喂牛,古铜色的脸庞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22年,22岁的尼品从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在一家养猪场实习半年后,便辞职返乡创业。他决定返乡创业的最大动力,除了家乡好景色的吸引力之外,还有优惠政策的扶持。 “2022年,村上组织我们去邻县开展肉牛养殖观摩学习活动,再加上县里出台了扶持肉牛养殖的优惠政策,这更加坚定了我回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尼品回家与父母和村干部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他们的支持后,便开始选址、建场、买牛。 “我们种饲草、建牛圈,县上都有补贴,买牛的10万元资金来自县上出台的‘肉牛贷’,县人社局还帮助我申报大学生新领域创业补贴,并获得3万元的奖励,这些优惠政策给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尼品说。 为了养好肉牛,尼品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积极主动参加县里举办的技术培训。如今,他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养殖之路,能够独立完成肉牛的日常防疫工作,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养殖“师傅”。在尼品的精心照料下,半年的时间里,买来的5头能繁母牛产下了5头小牛犊。 “如今,家乡变得越来越美,发展的前景也越来越好,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回到家乡发展产业,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好。”尼品说,他将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继续走好自己的“牛路子”,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 艾嘎 岩三 文/图) 周海燕 创新赋能茶产业发展 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本网讯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直上,一间装修雅致、名曰“有间”的茶舍映入眼帘。守一座茶山、泡一盏茶汤、闻一缕茶香,这份中国式的浪漫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力所乡南亢村商烟街茶厂90后拉祜族女孩周海燕的日常。 翻开周海燕的微信朋友圈,有一花一叶一世界、一草一木一浮生的浪漫意境,有琐碎温暖的乡村日常,当然也少不了最为重要的茶事。 茶叶采摘、制茶厂房、茶道茶艺、围炉煮茶、成品茶“小广告”……茶叶在周海燕的精心“演绎”之下,仿佛不再是一件摆在货架上的待售商品,而是贩卖于人间的些许诗意和点点浪漫。 从茶山基地开发到有机茶园改造,再到如今茶叶精加工、精品包装升级、网络销售及茶舍试水等新型加工经营模式,商烟街茶厂完成了从粗到精、单一到多元的茶叶生产加工蜕变。这个过程,周海燕一家经历了三代人的不懈努力。 正如周海燕父亲周扎戈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正是经过一代代茶人把不同的“想法”付诸实践,茶叶才从佤山火塘走进了茶舍、走上了茶桌案几,赋予了茶事更多诗意和韵味。 商烟街茶厂既是西盟县“有机茶先锋”,也是西盟县茶叶转型发展的“先行者”,如今成了爱茶之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这些都离不开商烟街茶山之上,历代茶人、茶农对茶叶的热爱与执着。时至今日,周海燕与父亲仍旧走在茶产业发展前沿,规划打造体验式茶园,描绘商烟街茶厂更加美好的蓝图。 从本土传统农人到现代“新农人”,更多的“周海燕”回归乡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守护者”,在乡野大地上,坚守初心、守护梦想,找到了热爱一生的事业。“新农人”让“山货”更有美感,把农事诗意化,谱写了属于每个人心中的“田园牧歌”。(通讯员 魏琳霞 文/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