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县茶农不负春光采茶忙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史威 罗嘉 岩三 文/图) 春回大地,嫩芽吐绿,西盟佤族自治县首批春茶已进入采摘期,茶农们背着竹篓穿梭在茶园间采摘春茶。 “做高端有机茶,要采一芽一叶,一定要按照要求和标准进行采茶……”茶树间,西盟县莫窝茶厂厂长挪富盛正在给茶农讲解采摘春茶需要注意的细节。 茶叶是勐卡镇莫窝村七组村民娜雷一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前因管理不到位,茶叶长势不好,品质不高,一年只有8000多元的收入。2018年茶园通过有机转换和认证后,娜雷一家人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茶园认证为有机茶园以后,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技术,更提高了我们的收入。2022年我家茶叶收入有30000多元,还买了一辆车。今后我们会坚持做有机茶产品,让生活越来越好。”娜雷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持续做好“绿色有机”品牌,2018年,西盟县莫窝茶厂获得中国、欧盟、美国双有机茶园基地认证,并推出“西盟山”“佤茗香”等主打品牌,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022年,西盟县莫窝茶厂年产值达120万元,带动勐卡镇莫窝村46户茶农户均增收18228元。 近年来,西盟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围绕茶产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这一目标,积极推动茶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茶叶增产、企业增效和茶农增收,茶叶成为当地茶农增收致富的“小金叶”。 
宁洱县打造产业集群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刘海燕) 2022年,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通过打造产业集群,推动茶、咖啡、肉牛等产业实现有机化、精深化发展,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推动茶产业有机化发展。2022年,宁洱县制定出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新增有机茶园认证3000亩,推进温泉村茶产业示范初制所建设,打造谦岗村白草地省级“绿色食品牌”茶产业基地,启动茶产业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建设,加大网络直播,拓展销售市场,实现毛茶产量1.31万吨、综合产值达39亿元以上。 推动咖啡产业精深化发展。紧抓咖啡产业发展机遇,建设高标准咖啡园2000亩,培育省级“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1个,新建咖啡精深加工生产线1条,打造精品咖啡庄园2个,咖啡生豆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分别达20%和50%,实现咖啡产量1.13万吨、综合产值9.8亿元以上。 推动肉牛产业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广“1354”养殖模式,加大“肉牛活体贷”的支持力度,提升良种繁育、饲草饲料保障和疫病防控的能力和水平,推进粗放式养殖向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转变。2022年,全县共培育肉牛万头乡(镇)1个、千头村6个、百头组80个,实现肉牛存栏8.71万头、出栏4.36万头,启动现代肉牛产业园二期建设。 推动林产业集约化发展。保障规上企业原料供给,完成8万亩原料林基地建设,新建3000亩保障性苗圃基地和5000亩甜龙竹种植示范基地,配套鲜笋、竹炭和碳基肥等加工附属设施。 推动设施农业绿色化发展。2022年,宁洱县先后启动宁洱、磨黑、勐先、德化4个乡(镇)蔬菜基地建设,补齐仓储保鲜冷链基础短板,提升蔬菜保供能力。同时,完成烤烟生产10.15万担,种植雪茄烟1350亩,实现烟农收入1.9亿元。 曲水镇辣椒基地采摘忙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丽娅 陶昊) 眼下,正值辣椒成熟的季节,走进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曲水镇怒那村,只见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辣椒。 在怒那村辣椒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就近聘请了30余名村民抢抓晴好天气进行集中采摘。村民们说,自基地开始种植辣椒以来,每天在不耽误自家农活的情况下到基地帮忙,每月能多挣2000元左右,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辣椒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俏”。另一边,基地负责人范德金正忙着和村民们一起把刚摘下来的辣椒进行装筐、称重、打包,准备把辣椒运往昆明、重庆、上海等地销售。范德金告诉笔者:“怒那村地理位置好,土地适合种植辣椒、瓜类和豆类。在辣椒成熟初期,我就带着人跑市场,通过与大城市的农贸市场、商超等销售点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也让参与种植的群众吃下‘定心丸’”。 据了解,今年曲水镇共种植辣椒1800余亩,亩产量约达1.5吨到2.5吨左右,当地群众通过参与种植、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实现增收。 景谷县“甜蜜产业”助农富起来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徐昌文 谢宇 李乐洋) 眼下,又是一年甘蔗收获的季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蔗农们正忙着砍收甘蔗,蔗糖企业开足马力抓紧生产。 走进景谷洋浦南华糖业有限公司钟山分公司,一车车甘蔗排列有序,车间里一派繁忙的景象。据景谷洋浦南华糖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俊介绍,去年12月,永平分公司、钟山分公司先后启动2022/2023榨季,开机时长130天左右,预计到今年4月中旬结束。整个榨季预计入榨甘蔗60万吨,蔗农的蔗款收入预计达2.5亿元。 在威远镇香盐村香盐二村民小组村民魏文贤家的甘蔗地里,10多个村民正帮着砍收甘蔗。魏文贤告诉笔者:“家里种植甘蔗有10多年了,从最初的几亩扩大到现在的13亩,还可享受补助政策,收入逐年增加。” 与香盐村相邻的新平村新寨村民小组,甘蔗种植大户杨昌云告诉笔者,他家从1997年就开始种植甘蔗,20多年来,从当初的十几亩到现在的80多亩,规模不断扩大,家里不仅盖了新房还买了汽车,今年收入大约有18万元左右。 近年来,景谷县委、县政府通过加大良种推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力促甘蔗产业提质增效。2022年,景谷县共种植甘蔗12.56万亩,覆盖全县10个乡(镇)、98个村委会、655个村民小组、蔗农6437户。2023年,景谷县计划新增种植甘蔗4.3万亩,甘蔗种植总面积达14.3万亩。 勐大镇种甘蔗让村民生活甜如蜜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张春霜) 近年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勐大镇以党组织引领、大户为点、小户为面、点面齐抓的发展模式,引导蔗农进行规模化、科学化、市场化种植。 发展中,勐大镇坚持规模适度、产量可控、市场稳定的原则,种植“罗汉”“绿泡”“黄金”等优良品种,并通过农田改造、推广机械化作业等举措,全面提升甘蔗产量。2022年,全镇共种植水果甘蔗1000亩,蔗糖甘蔗3000亩,预计产值1500万元。同时,通过搭建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引导肉牛养殖大户和企业与蔗农合作,把蔗叶和蔗皮变为饲料提供给养殖户,实现产业互补、利益双赢。甘蔗种植大村勐统村党总支书记周安坤说:“勐大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种出的甘蔗品质汁多味甜,今后将积极引领甘蔗产业走科学化、市场化发展道路,让更多蔗农过上‘甜蜜’生活。” 磨黑香肠畅销省内外 普洱日报讯(记者 刘绍容 文/图) 近日,记者在思茅区五一农贸市场看到,销售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香肠的摊位就有好几个。销售商包有兰告诉记者:“现在肉肠每公斤70元,豆腐肠每公斤40元。每年春节过后,前来购买香肠的顾客特别多,省外的线上订单也在持续增加,销量最好时一天就能出售500多公斤。” 据了解,每到冬至,在磨黑镇家家户户都有制作香肠的风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磨黑香肠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产业之一,仅镇上生产香肠的企业就多达10余家。为擦亮磨黑香肠这块金字招牌,磨黑镇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香肠企业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和统一生产标准,为做大做强磨黑香肠产业奠定基础。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