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各地按照“一乡一特色、一村一风情”的发展思路,加速推进全域旅游点线面串联,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基本要素,全力开发旅游市场,为发展乡村旅游夯实了基础。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使村庄变景区、风景变“钱景”,村民们过上了生态美、产业兴、生活富的幸福生活。 者东镇:拉祜族(苦聪人)畲葩节共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 
普洱日报讯(记者 李毓珊/文 卢磊/图) 3月3日至5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者东镇举办拉祜族(苦聪人)畲葩节系列活动,热情好客的当地拉祜族(苦聪人)群众身着节日盛装相聚在南老河畔,踏青戏水、尝畲葩宴、敲蜂桶鼓、反弹三弦,与八方来客共度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狂欢节日——畲葩节。 据了解,者东镇地处哀牢山腹地,居住着拉祜族(苦聪人)人口9000余人,是全国“苦聪人”聚集最多的乡(镇)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拉祜族(苦聪人)的重要节日——畲葩节。畬葩节预示着万物更新,一切从头开始,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长期以来一直在苦聪山寨传承、延续。 为能让更多游客感受拉祜族(苦聪人)的节日氛围,本次畲葩节推迟到了周末举行,并且首次以地方节庆的形式举办。节日期间,既有具有民族风情的迎宾仪式、苦聪文化展演、篝火跳笙、徒手捉鱼、亲子包粑粑比赛、品尝特色美食畲葩宴以及哀牢山农特产品交流,也有现代潮流的沙滩露营、自助烧烤、乐队狂欢、钓鱼比赛等等,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让游客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 据统计,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累计拉动经济约5000万元,极大增强了拉祜族(苦聪人)的文化自信,为者东镇今后开展活动聚积了人气,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左都村:党建促创建 古寨变景区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娅春 刘绍虹/文 董琳/图) “不愁吃穿,走进了小康,阿佤生活变了样变了样,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雪林乡左都村的佤族织锦培训活动上,村民们哼唱着自创的山歌《阿佤感恩共产党》,唱出了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调”。 左都村地处中缅边境,佤族文化浓郁。为加快发展,2019年开始,左都村按照“党建领乡、基础强乡、文旅兴乡、边境活乡”的发展思路,把乡村振兴同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融合起来,进一步挖掘左都古寨独特的佤族民居、服饰、饮食和农耕文化,力求通过标准化建设打造好左都古寨景区。同时,借助左都村被列入国家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的契机,从游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景区旅游资源着手,完成23户农户搬迁安置工作,启动实施“左都古寨原始民居村落”的保护和修缮,加大对左都古寨景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建立健全51项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和服务标准,促使整个左都古寨景区的运作更加系统、管理更加规范。 为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左都村还以强化组织建设、坚强组织堡垒为抓手,健全完善“党总支+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长”组织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全面覆盖、职责到人”的原则,创新组建“党群护组队”,负责寨内日常巡逻,开展政策宣传及志愿服务。同时,邀请专业老师到村开展培训,培训包括服饰织锦、茶叶加工、民族歌舞、特色小吃制作等,并派村民代表到其他景区参观学习,切实提高村民队伍的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 2022年底,左都古寨正式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农旅结合的发展大戏正在左都精彩上演。 黄草岭村:农文旅融合 让偏远山村热起来 
(景东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本网讯 地处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的景东彝族自治县锦屏镇黄草岭村,蕴藏着许多未被人识的原始自然姿态,也因着人们的春耕秋种,体现出另一种田园土韵的美丽延续。过去的黄草岭村因山高箐深、粮食匮乏,村民们住土房、喝箐水、走山路,吃了上顿没下顿,被称为“荒野之地”。如今,这个高寒冷凉小山村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生态美丽乡村。黄草岭村怎样实现了美丽蝶变? 近年来,为了让黄草岭人吃饱饭、有钱花,当地党委政府立足黄草岭的自然资源优势,从每家试种一株果树、一簇草果、一棵花椒开始,逐步探索水果、草果、花椒、蔬菜以及重楼、石斛等中药材的多元立体化种植模式。黄草岭村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已达2700多亩,年产值超过900万元,尝到甜头的黄草岭人发展信心大增。 借助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黄草岭村实施了乡村道路硬化、村庄风貌改造等项目。“路通则百业兴”,甜蜜多汁的水果、生态绿色的蔬菜源源不断送到了山外人的餐桌,“一滴汗水摔八瓣”的辛苦劳作换来了桃李相酬的丰厚硕果。 依山形、就水势,黄草岭人在沟沟坎坎种果树、山前山后盖石房。季节变换中,黄草岭逐渐形成了四季风景不同、瓜果不断的旖旎田园风光,“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观雪”的生态旅游品牌初具雏形。 “住乡野山居、吃山茅野菜、尝乌鸡火腿、品生态瓜果、赏无量雄风、观桃园美景、听长臂猿打鸣”是黄草岭吸引游客的秘密,每年到这里的游客超过1万人次。这个仅有179户村民的小村寨,2022年人均年纯收入达18400多元。如今的黄草岭村进一步保护和借助绿色资源优势,收获着更多可观的“生态红利”,向着绿色崛起的“典范之村”迈进。 (云南日报记者 沈浩 通讯员 叶兆玲 周婕) 老达保村民小组:文化振兴给幸福“加码” 
(普洱日报记者 王承吉 摄) 本网讯 青瓦木房中炊烟升起,广场上堆起的篝火映红了天,男女老少穿着民族盛装,欢乐起舞的人群越跳越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剧情”,这里总给来的人带去欢乐,让走的人舍不得。 “我们唱歌跳舞,路畅通了,寨子富裕了,人也爱美了。”党的二十大代表、老达保村民小组村民李娜倮这样说。 近年来,老达保村民小组坚持走民族文化发展之路,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以文促旅,以旅兴农,为实现乡村振兴美好愿景汇聚能量,在拉祜山乡绽放幸福之花。 老达保村民小组风光秀丽、资源富集,拉祜族传统民居、艺术文化、节庆活动、服饰、饮食等独具特色。老达保村民小组利用土地、气候等优势,因时而耕,开发新业态,推出蔬菜园、彩色稻田等田园观光体验项目,走出了集民族文化、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路子。同时,通过“党支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组织成立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挖掘民族文化,打造“快乐拉祜”品牌,开创新红色文化旅游路线,实现大景带小景、美景串成线,成为乡愁目的地。 “我不仅参加唱歌跳舞分红,还带头贷款开起了民宿,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老达保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彭娜儿说,演艺公司成立至今,就地演出960余场次,接待游客15.3万余人次,实现演出收入475.36万元,群众分红395.40万元,演艺人员年人均分红达19896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99.66万元。全寨200名村民加入公司,实现组织化演出,分享旅游收益,既提高了大家参与演出和创作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自觉性。 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文化带活农业,文化带美农村,老达保村民小组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十佳魅力新农村”、全国“非遗旅游村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并获评国家级4A旅游景区,老达保村民小组正在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篇章。(普洱市乡村振兴局)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