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县旅游市场回温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赖秀红 周向琦 薛婷匀 张菊梅) 近段时间以来,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旅游观光的游客日益增多,旅游市场回暖升温,旅游经济活力不断显现。 笔者来到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景区,只见游客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进入景区,观赏风景、品尝双胞水、拴许愿绳……丰富的旅游项目体验让游客流连忘返。 北回归线标志园景区是墨江县主要旅游景点之一。近年来,景区通过对内部设施进行提升改造,不断提高游客的体验感。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景区相关负责人杨浩告诉笔者:“截至目前,游客量已经突破16万人,与去年同比增长586%,最多的一天接待了210个团队,游客量超过6000人,营业收入超过30万元。” 据了解,目前墨江县有涉旅经营企业15家,4A级旅游景区1家,3A级旅游景区2家,形成了以北回归线标志园、双胞文化园、墨江文庙等为主的景区景点架构。此外,墨江县还加大联珠镇勐簸村、克曼村、栖马村及孟弄乡隔界田等农业与文旅融合的精品旅游线路开发,打造旅游新业态,让“回归之城”的旅游热度持续升温。 今年47岁的孟弄乡富东村隔界田村民小组村民范东方之前一直在外务工,2022年,他回到家乡,看到家乡景美人旺,于是决定留下来创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范东方翻修了自家小院,于2022年5月开始经营农家乐,主推特色美食菜包鱼及其他小吃。 “今年春节生意最好,一月份的营业额达到4万元,2月份的营业额有2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范东方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逐渐回暖的旅游经济除了拉动当地的餐饮业,宾馆酒店生意也随之升温。据墨江双胞大酒店负责人介绍,今年1至2月,酒店的营业额较2022年有较大提升。 据统计,1至2月,墨江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5.15万人次,与2022年同比增长45.9%;旅游综合收入117478.96万元,与2022年同比增长44.4%。 澜沧县党建赋能 铺就文旅融合发展“快车道”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娅春) 近年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部门找准党建和业务工作的融合点,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当好“领头雁”,强化政治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机构,组织党员干部担任社区网格员,到社区逐家逐户开展政策宣传,推动政策“声入人心”。同时,发挥局党组引领作用,制定党建、机构岗位定责、行政管理、干部管理、纪律作风、文化建设6方面12项制度,形成“党建引领、思想凝心、业务规范、纪律保障”的制度体系,推动文旅队伍同心同力同向发展。 持续“深入学”,重点加强党性教育。通过开展“课程四部曲”,强化党性教育。“种子课程”为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党性党风党纪等教育培训,强化思想入党;“成长课程”为支委成员开展党的理论、实务操作等培训,提升支委队伍的素质;“薪火课程”为党员干部开展系统理论教育,加强党性锻炼;“公开课程”为全体党员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形势政策等培训,引导持续发挥模范作用。 用好“监管牌” ,营造优质文旅环境。强化对旅游景区的安全检查,协同有关部门对消防设施、安全通道开展检查和排查,确保文化旅游市场安全有序。 思茅港镇做好“茶旅+”文章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王梅 徐晓芳 李悦 牛泉霖 徐春 文/图) 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战略背景下,思茅区老安寨古茶园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区位优势,推动茶旅融合不断深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老安寨位于思茅区思茅港镇茨竹林村,有280多亩古茶园,有古茶树4000余株,平均树龄在300年以上。2021年4月,思茅港镇成功举办了老安寨古茶首届开采节,就此拉开了茶旅融合之路。 “截至目前,我们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老安寨古茶园开采节,开发了茶叶采摘比赛、茶园观光、制茶体验、茶园直播带货等一系列茶旅融合项目,相信随着思茅港镇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不断传播、发酵,以茶促旅将得到反哺,以旅带茶效应将会显现。老安寨茶叶专业合作社还与普洱新华国茶、茶马古城水塘煮茶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促进茶农增收。”思茅港镇茨竹林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老安寨茶叶专业合作社社长曹加顺表示,独特的茶文化,不仅丰富了老安寨的旅游文化内涵,还激发老安寨茶旅融合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思茅港镇大力打造茶旅融合旅游路线,以茶文化作为立足点,紧紧围绕古茶主题,打造旅游景点,盘活资源优势,以月亮湾漫漫沙滩为突破点,以芒坝“鹦鹉寨”作为亮点,整合融入茶旅路线,加快构建旅游业和茶产业的有机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下一步,思茅港镇将按照“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融合”的发展思路,突出茶主题,讲好茶故事,做足茶文章,让游客体验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助力区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马散村文旅融合让乡村游“热起来”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艾嘎 文/图) 马散村永俄寨位于中缅边境线上,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传统的佤族村寨,较好地保留了佤族原始建筑元素及生活习俗。 近年来,当地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促进边境村寨发展,通过发展边关风情游、红色文化游、民族风情游、养生休闲游、农耕体验游等业态,走出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子,让当地群众有了增收的新途径。 每周六是马散村永俄寨赶集日,周边群众都会带着时令果蔬、佤味特色烧烤、佤族织锦等商品前来售卖。为让游客有更加丰富的体验,永俄寨还充分利用寨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佤族文化,在赶集日当天开展民族文化表演,通过独弦琴、甩发舞、拉木鼓、竹竿舞等特色民族歌舞,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了解佤族文化。 永俄寨村民娜论告诉笔者:“每个赶集日我都会来这里摆摊卖烧烤和佤族织锦,每周大概能有两千多元的收入。” “我已经来过好几次了,这里的风景很美,表演很有特色,人也特别的热情。”来自大理的游客王志敏对马散村永俄寨的风土人情流连忘返。 马散村委会副主任娜木告诉笔者:“每周民族文化表演的主题都不一样,前两周以拉木鼓、草地音乐节为主题,这周是原生态歌舞展演,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永俄寨游玩。下一步,村里将丰富完善集游、购、赏、展、演等多元体验于一体的市集活动,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