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峰林。(黔西南日报社提供) 普洱日报讯(记者 胡雪英 钟云 曹琦涵 张毅)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一度的“藏于深山无人识”到如今的“人气渐高”、远近闻名,成为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在这里,诸多旅游重点项目拔地而起,涵盖休闲度假、文化生态、自然风光等各个领域,黔西南州的旅游业已然进入黄金发展期。5月6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指导,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中共黔西南州委宣传部主办,黔西南州新闻工作者协会、黔西南日报社承办的走进“康养胜地、人文兴义”乡村振兴调研采访活动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家地市媒体的160余名记者走进黔西南州,共同探寻立足“康养胜地、人文兴义”推进“旅游业+乡村振兴”的密码。 聚天时地利人和 加快建设“康养胜地、人文兴义” 万峰成林处,阳光黔西南。黔西南州位于黔滇桂三省(区)接合部,素有“滇黔锁钥、盘江明珠”之美誉,地处世界公认的北纬25度黄金气候生态带,这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被中国气象学会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四季康养之都”,具有厚重的人文历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丛立之峰,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里曾如此感叹万峰林之奇美。以万峰林为代表的喀斯特峰林景观,是黔西南最具独特地域特征——万峰林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峰林地貌发育最典型、也是分布最广的地区。地貌绵延2000多平方公里。两万多座山头,占据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所在地兴义市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兴义城与万峰林,可谓城在景中、景在城里。 更让人称奇的是,兴义市城区方圆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万峰林、万峰湖、马岭河峡谷、贵州醇、云屯生态体育公园、义龙山地运动博览园6个国家4A级景区。而在黔西南州磅礴数千里的莽苍峰林之中,不仅有招堤十里荷塘、神秘北盘江峡谷、放马坪高山草原、神奇贞丰双乳峰等优质景区景点,更有无数不知名的高原湖泊、高山草甸、森林河谷、山间坝子、峡谷溶洞、激流飞瀑、地热温泉、喀斯特峰林峰丛天坑等自然地貌,以及众多山地梯田、秀美田园、民族村寨等人文景观……这些地貌、景观,为黔西南州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绝佳的空间载体。 这里还有神奇厚重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千百年来,这里孕育了夜郎文化、屯堡文化、土司文化、奇石文化等,以汉代铜车马、摇钱树、抚琴俑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文物的出土,昭示曾经的风华。在黔西南,数以百计、保存完好的民族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少数民族聚居区,无论是语言歌舞、节庆习俗,还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都昭示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 从万峰林出发,黔西南州正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以山做文章,打造旅游品牌发展绿色经济,全面实施文旅兴州战略,持续擦亮“中国四季康养之都”品牌,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走进黔西南 看“文旅兴州”精彩 自走进“康养胜地、人文兴义”乡村振兴调研采访活动启动以来,来自全国各地地市媒体的记者们一连数日在黔西南神奇的喀斯特地貌穿行,一路高山峡谷、瀑布峰林,一路森林河谷、峡谷溶洞、激流飞瀑、秀美田园、民族村寨……入目皆风景。莽莽青苍之上,清新的空气和蓝天也是这里的常客,每当风从唯美壮阔的南北盘江吹来,吹过无数少数民族村寨吊脚楼的屋顶,神秘与灵气跃然于16804平方千米的土地上。 乡村康养时代,拥有丰富康养旅游资源的乡村应该如何把握,怎么规划?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纳具村的“纳具·和园”康养小镇给出了“兴义答案”。在植被覆盖率达85%的“纳具·和园”康养小镇,一栋栋独具布依族风情的特色小院在余晖的笼罩下更显典雅韵味,古朴清幽的小道在三角梅的装扮下更加引人注目。小镇依托布依族古村寨建设,将闲置的老式民居流转后进行整体修复提升改造,让“闲置屋”华丽变身为独具特色的民宿,在还原古寨百年风貌与韵味的同时,保证了现代舒适感。小镇集中医康养、森林康养、休闲娱乐、旅居度假、生态餐饮、绿色会议、特色住宿、有机种植等于一体,成为“养身、养胃、养眼、养心”的好去处。在兴义市,记者们还先后走进马岭河峡谷、云屯生态体育公园、万峰湖、万峰林,探寻黔西南州如何依托“中国四季康养之都”的自然之赐、政策之惠和比较优势,立足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大力培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户外运动、食品药品、医疗保健等康养核心业态等,聚天时地利人和,加快推动建设“康养胜地、人文兴义”。 走进位于贞丰县的贵州宏臻菌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的生产线上,菌瓶不断被运入各车间;工人们在生产线旁有序地进行菌瓶装瓶、接种、码垛、覆土等工作……这是目前全球第一家“生产”黑牛肝菌的工厂,是唯一一家365天全季节稳定供应黑牛肝菌产品的企业。牛肝菌因其肉质肥厚,似牛肝而得名,是“四大菌王”之一。但长期以来,野生牛肝菌因受季节性限制等因素,一直处于价高且供不应求的状态。贵州宏臻菌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模拟牛肝菌野外生长的环境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和风量等进行调控,确保牛肝菌在工厂化生产中能够正常生长、保证品质。目前公司日产黑牛肝菌8吨,年销售收入超1.8亿元,初步形成以珍稀菇为主导、工厂化为突破、大众菇为带动的食用菌产业现代化发展格局,不仅让广大消费者实现了“牛肝菌自由”,更让一个个乡村通过牛肝菌产业走向富裕。 走进册亨县纳福街道锦绣苑布依产业一条街,只见布依族绣娘们穿针引线、挑花绣朵,绣出来的成品栩栩如生。册亨县是“中国布依族刺绣艺术之乡”,全县大部分的布依族妇女都熟练掌握着纺纱、织布、染印、刺绣等技艺。册亨县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契机,打造少数民族妇女、搬迁妇女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如今锦绣苑已经成为册亨县民族文化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生态册亨。 践行“四力” 奋力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山水风光美丽,人文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人居环境优美……连日来,参加活动的记者们沉下身子,用心用情深入采访,深切感受黔西南州的发展变化。尽管每天行程满满、舟车劳顿,仍然不辞辛苦尽可能多地用笔和镜头全面记录,同时在各家媒体所属报纸、广播电视台以及新闻客户端、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发出一篇篇精彩报道,多角度展示“康养胜地、人文兴义”的风貌。 行程短短,收获满满。全国地市媒体记者在实地调研采访中,深刻感受到“康养胜地、人文兴义”的魅力,感受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纷纷为黔西南点赞,也吸引了众多读者和网友“眼球”。 “万峰成林处,阳光黔西南!几日看不尽,真想再回还!这次全国地市媒体走进‘康养胜地、人文兴义’乡村振兴调研采访活动非常圆满、非常成功!”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平顶山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泉真情表达感受。 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秘书长刘紫荣表示,“相聚万峰成林处、阳光黔西南,畅怀交流,互学共鉴,收获满满,受益匪浅,激荡起践行“四力”、攻创精品的坚定信心和澎湃动力。通过两天的调研采访,让我们沉浸式领略了黔西南州山川秀丽、文化厚重、风情独特、产业兴旺、加油奋进的乡村振兴新图景!祝福黔西南州明天更美好!” 
(记者 胡雪英 摄) 
(记者 胡雪英 摄) 
(记者 胡雪英 摄) 
(记者 胡雪英 摄) 

△万峰湖。(黔西南日报社提供)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