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和煦的阳光下,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古城镇河西村白子平的养牛基地,100多头西门塔尔肉牛在圈外空地上或站或卧悠闲地晒着太阳。 “每天吃饱喝足就到外面晒太阳,晚上也不进圈。”白子平指着圈外的牛说。 白子平,换了13辆货车的老司机转行当起了牛倌,成了当地的养牛大户。 “2012年,活越来越少,不得不考虑转行。”白子平说,当时种什么都种不好,经过到大理、临沧、元江等地考察学习后,觉得养牛更稳妥。 这一养就是11年。开始只养五六头,2017年后才逐步发展壮大。 2017年,因公路规划建设,牛圈需要搬迁重建。白子平寻思,育肥牛成本大,市场风险高,自繁自养卖小牛犊,成本会更少些,于是就建了占地2800平方米、外带小场地的牛圈。 为何下这么大决心?白子平说,因为肉牛产业是省委、省政府列入重点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要产业,镇沅县也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大力扶持,发展肉牛产业心里踏实。 “光草料每天要2.5吨。”白子平边拌草料边说,除了草料,还需要按比例加配益生菌、小苏打等。除了自己种的60多亩牧草外,其他草料都是从附近老百姓家收购的。 说起下一步打算,白子平有自己的想法:通过给予技术指导、回收牛犊和肥牛等带动周边群众养牛,自己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他们一起增收致富。 “咚!咚!咚!”随着撒料车发动,习惯了听车声就餐的牛群自觉回圈享受它们的午餐。 白子平站在一头高大的牛身旁,用铲子帮牛梳理身上的牛毛。“这是花了11.8万元从曲靖买来的种牛。”基地有两头种牛,另一头也是从曲靖买的。 目前,138头母牛有一半以上怀有牛仔。“等你们10月份来,就能看到牛圈里跑满小牛了。”白子平眼里泛着光。 (通讯员 吴谨江 罗成臻 田青玉)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