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 正文




用一片“小牛皮”串起一个“大产业”


来源:《普洱日报》  时间:2023/06/03/ 10:19 点击:

 

本网讯   软糯筋道的牛皮搭配别具风味的苤菜根,再加上辣椒、花椒等作料腌制,形成了一道独具风味的美食——佤味腌牛皮。近年来,麻、辣、鲜、香的佤味风味腌制品备受食客们的青睐。

如何将一款口碑、市场俱全的风味美食做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西盟佤族自治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延伸产业链、电商物流串起供应链,形成原料、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闭环,推进以佤味腌牛皮为主的佤族风味腌制产品“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佤族风味腌制产品经济中来。

做好产业化发展“实字功”

洗净、蒸煮、过水、配料、搅拌、打包……西盟县中课镇中课村的佤族风味工坊里,工人们正忙碌地准备当天要出货的腌牛皮、腌鸡脚、腌腐乳等佤族风味腌制产品。

“2021年,我们盘活村集体闲置场地、固定资产和‘沉睡’资金,投资建了640平方米的标准化腌制品工坊,并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向企业进行租赁,增加了6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中课镇中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岩雷说。

建设工坊、引进企业,推动佤族风味腌制产品从传统手工制作升级为标准化加工,不仅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更吸纳了周边群众到工坊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

“现在牛皮工坊建起来,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每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我相信日子只会越来越好。”中课镇中课村村民哎给说。

念好原材料供应“产业经”

分拣、施肥、下种、浇水……走进中课镇窝笼村的苤菜根种植基地,群众正抓住天气晴好的时机加紧栽种苤菜根,田间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通过党建作引领、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的增收途径,依托佤族风味工坊,鼓励群众种植辣椒、苤菜根、花椒等作料,向工坊提供腌制品的原材料。”中课镇党委书记王俊博介绍,今年中课镇试种苤菜根、小米辣等400余亩。

“去年我种植了1亩苤菜根,卖了5000元,今年我又种植了5亩。”中课镇嘎娄村村民尼布勒说。

为了解决群众销售的后顾之忧,中课镇还采取“工坊+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式利益联结机制,签订长期购销合同,保障农户利益,真正做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

“今年我家种植了6亩苤菜根,村上统一帮我们卖,我们种着也放心。”中课镇窝笼村村民艾热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佤族风味工坊,扩大产品原材料种植面积,将更多的群众嵌入产业链中实现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王俊博说。

着眼于与佤族风味腌制产品相关的产业,西盟县全面提升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发展水平,助推佤族风味腌制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西盟阿佤莱佤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佤族风味腌制产品企业,公司通过与网络主播合作,按照“加工企业+商超+电商”的产销模式,每月平均接订单3万余瓶,销售额达四五十万余元。“我们产品所需原材料基本从西盟县采购,每月支付原材料款10万余元。”西盟阿佤莱佤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亚玲介绍。

随着佤族风味特色产品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推进,佤味牛皮等佤族风味腌制产品从原来的乡土味道向都市美食挺进,一片小小牛皮连着大产业、大民生,也是基层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尝试、大探索。 (通讯员  艾嘎  文/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者东西瓜铺就“甜蜜”致富路 下一篇:特色养殖“牛”劲十足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