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舞之乡——澜沧县东回镇班利村。 (澜沧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普洱日报讯(记者 王福蓉) 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具有科技、资本、信息、市场等优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芦笙恋歌唱响的地方,山水风光绮丽,民族文化独特。多年来,上海市与普洱市不断深化东西部协作,澜沧县在上海对口帮扶下,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凝聚了深厚的情谊。 帮出发展基础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推动东西部协作工作上台阶,澜沧县高位推进工作,完善多层次工作机制,打造立体式结对体系,多角度多层面推进协作,确保东西部协作重点项目进度和资金拨付进度“双达标”,强化多维度人才交流,培养党政、教育和医疗人才,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各项年度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完成。 澜沧县与黄浦区“滨江党建·金融外滩”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及相关成员单位达成产业协作、乡村规划协作和消费帮扶等系列结对协议,澜沧县茶特中心与黄浦区瑞金二路“金咖联盟”达成党建联建协议,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老西门街道、五里桥街道分别与勐朗镇、惠民镇、东回镇结对,黄浦区9家区属国有企业集团的40家企业分别与澜沧县20个乡(镇)的52个乡村振兴重点村结对。目前,已在南京路步行街成功举办“云南·澜沧 茶·咖快乐生活节”,与上海林肯爵士乐中心合作展示民族文化,打造“从种子到杯子”的党建引领产业协作模式,有序推进街道携手奔小康、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建设等项目。 2022年,澜沧县共组织14名乡村振兴管理干部、13名致富带头人、13名行政村党组织书记到上海培训学习,上海对口帮扶普洱农技综合培训班培训澜沧县专业农技人员5名,举办新型合作组织、致富带头人培训班1期。 创出美好未来 舞出春天,舞出幸福——虎年春晚,拉祜族舞蹈《摆出一个春天》登上央视舞台,向全国人民和海外观众送上新春祝福,展现普洱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别样风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澜沧县东回镇班利村作为拉祜族摆舞之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传承基地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拉祜文化。2018年末至2022年,上海连续三年帮扶东回镇班利村,按照整体打造、分步实施、压实推进的长期帮扶策略对班利村开展帮扶,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振兴+动力提升”的综合帮扶举措,累计投入沪滇帮扶资金3687万元,帮助班利村实现整体脱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助力推进“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澜沧县积极探索落实“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的“4个+”种协作模式,坚持突出重点,打造工作品牌,形成竹塘乡云山村、东回镇班利村班利大寨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经验。 澜沧县严格执行东西部协作资金及项目管理相关规定,建立东西部协作项目推进情况月报制度,对资金报账、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不断拓展沪滇协作平台。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和黄浦区高端服务业资源,以人力资源服务为抓手,在普洱市率先建成沪滇协作人力资源产业园,打造集企业服务、人才服务于一体的县级综合性服务平台。2022年6月24日园区开业以来,已引进落地企业44家,注册资金超2.2亿元,实际投资超过3000万元。持续抓好消费帮扶,2022年向东部地区销售农特产品销售额达2783.55万元。深化“县级人社部门+村级劳务合作社(劳务经纪人)+沪滇两地人力资源公司”的输出机制,通过开展入户岗位宣传、抓实劳务经纪人培训、实施企业“点对点”输送等措施,建立起延伸至乡(镇)、村寨的工作网络,开展成建制劳务输出项目,把稳岗就业工作从“家门口”延伸到“厂门口”。 进一步用好中组部“组团式”帮扶资源,深度对接上海市敬业中学、市南中学、商贸旅游学院、中华职校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等帮扶单位,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究、资源对接、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合作,助推重点学科建设、先进医技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提升学校和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助力澜沧县教育教学和医疗卫生工作高质量发展。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依托东西部协作、阿里巴巴乡村振兴特派员等平台,全力以赴对接各类资源,聚焦产业振兴、社会事业短板。 2022年,上海市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6526.35万元,完成产业发展项目6个、农村建设项目4个、劳务协作项目2个和各类社会帮扶项目。今年以来,社会组织捐款捐物超过220万元,带动社会各界捐款合计超过400万元。 东西部协作,奏响了山海情深的故事,为拉祜山乡接续发展增添力量。澜沧,在沪滇携手下,正以朝气蓬勃的崭新面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