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隆冬,北国飘雪,银装素裹;南国飘香,瓜果成熟。暖意融融的普洱大地,金黄的南瓜、翠绿的黄瓜、晶莹的人参果、橙黄的灯笼果……各式瓜果迎着朝露被农民们采摘、打包,承载着增收的希冀被运输至各地,描绘出一幅冬日农忙、致富有望的美好图景。
澜沧上允黄瓜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鲁昱颖 文/图) “咣当……咣当……”未见其物先闻其声。走进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上允镇下允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棚外寒意袭人,棚内却绿意盎然,嫩绿的黄瓜挂满藤蔓,朵朵黄花点缀其间,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装箱。在大棚过道间,铺设着一条条轨道,一辆辆“小火车”正开足马力来回运输着黄瓜。

近年来,随着高标准蔬菜大棚逐渐增多,上允镇蔬菜产量大幅提高。为了更便捷、省时省力将蔬菜运出大棚,菜农纷纷引进大棚轨道运输车运输蔬菜,以减少人力投入。
去年,上允镇下允村新建12个蔬菜大棚,占地面积140亩,种植黄瓜40万棵。目前,黄瓜已进入采摘期,平均每天可以采摘5000余斤。以前,种植户每日要控制采摘量,担心运不出棚,随着大棚配备了轨道运输车,种植户能采尽采,再也不用担心出棚问题。
大棚黄瓜种植负责人张老板说:“温室大棚内空间狭窄,满满的一筐黄瓜大概二三十公斤,一个人抬起来很费力,两个人抬又转不了身。利用纯电动大棚轨道运输车运送,操作简单,遥控器轻轻一按,上千斤蔬菜顺着轨道轻松出棚,既减轻了人工压力,也保证了温室大棚采收作业质量。”
景东文井人参果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周延 杨光要 文/图) 深冬时节,走进景东彝族自治县文井镇者后村人参果种植基地,满目青翠,果香四溢。一个个成熟的人参果挂满枝头,在阳光照射下,显得鲜亮诱人。村民们正在地里忙着打枝、采摘、装箱,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去年,我种了13亩人参果,长势喜人,今天采摘开卖,亩产预计在5吨左右。从种植到销售,合作社全程服务,我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做强做大。”种植户徐子和兴奋地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文井镇人参果种植采取“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成立景东盈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人参果。目前,全镇种植人参果400余亩。
景东盈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龚晖介绍:“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等服务,带动农户种植人参果,行情比较好,发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价格每公斤12至13元。”
近年来,景东县立足资源优势,紧扣村民增收主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果蔬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墨江景星南瓜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杨金慧 武晓波 文/图) 眼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星镇过者村的金韩密本南瓜迎来丰收季,村民们抢抓农时,采摘、搬运、挑拣、装车、运输,现场十分热闹。

“种植金韩密本南瓜13亩,每亩产量2吨,预计收入有1.5万元。下一季,打算60亩土地上全部套种南瓜,不断改善种植技术,实现玉米和南瓜双丰收。”看着个头饱满、肉厚结实的“金瓜”,过者村村民李辉满脸的汗水掩不住丰收的喜悦。
“金韩密本南瓜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个头大,单瓜重3到5公斤,质粉细腻、口感软糯香甜,深受市场青睐。目前,市场收购价为0.6元每公斤,这次收购的南瓜主要销往红河州开远市。”前来收购南瓜的商贩刁海艳说。
据统计,景星镇过者、涵德、新华等村发展南瓜种植200余亩,预计产量400余吨、产值20多万元。景星镇将结合当地实际,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景谷益智灯笼果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妍 李秋莲) 时下,正值灯笼果收获的季节,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益智乡中和村的田地间,一个个黄澄澄的“小灯笼”在绿色藤蔓下“亮”了起来,发出丰收的信号。
灯笼果种植期短,采摘期长,是适宜群众利用冬闲田发展的产业。据种植户介绍:“水稻收割后我们就开始准备灯笼果的种植地块了。长势还不错,每亩能有7000元左右的收入。”
成片堆放的灯笼果散发清甜的香气,经过工人精心地挑选,个大饱满的灯笼果被装入筐里,将销往全国各地。“我们的工作主要就是选果,按个头筛选大中小果。农闲,家里不忙了就来这里打工,每天能有100元的收入。”手上忙个不停的陶大姐说。
益智乡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原则,依托本地热区资源,在保粮食作物生产的基础上引导发展短平快冬季农业,带领农户多元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