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20年,赵晨旭因研究生田野调查来到普洱,自此,赵晨旭被普洱的温暖感动,选择留在普洱,服务在普洱基层“最后一公里”。 
赵晨旭的家乡在辽宁省海城市,2020年,她第一次来到普洱这个以“茶”命名的城市。与东北的严寒不同,普洱有着与辽宁相差40℃的温暖气候、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美丽的山间云海和满天繁星,还有能歌善舞又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初到普洱,正值疫情期间,交通停运、节庆活动纷纷取消,赵晨旭不得不留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为了解决她无法返乡的后顾之忧,家在当地的师姐李佤灵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心。担心她吃不惯少数民族饮食,李佤灵特意为她“开小灶”,想方设法为她解决口罩紧缺的问题。李佤灵的姨妈叶吕用学到的手艺为她织了一件背心。 点点滴滴的爱意,支撑她度过了那段离家的日子,普洱少数民族的热情,让她在千里之外找到了家的感觉。返校后,赵晨旭将普洱的佤族织锦作为研究方向,将热爱投身到普洱的民族工艺学习和传承中。普洱,成为她梦想的远方。 2021年,适逢云南省定向选调生招录。带着对普洱的热情,她选择成了普洱的一名选调生,跨越3700公里,再次来到这个令她留恋的地方。这次的目的地是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星光村。 星光村是思普地区革命根据地及党在思普地区第一个红色据点所在地,是中组部批准实施的红色美丽村庄。满怀期待,赵晨旭开始了驻村生活。初到宁洱,赵晨旭就被“方言”给难住了。入户走访时,受访群众就努力用生硬的普通话,一字一句与她交流。当得知她是辽宁人时,村民会热情地邀请她到家里做客。 当得知赵晨旭在宁洱工作,远在省外的大学好友因要开展实验项目,向其咨询购买巨菌草幼苗时,牌坊村民饶有华把自己种植巨菌草的技术教授给她。当赵晨旭准备给他报酬时,饶有华摆摆手说:“这是你的好朋友,如果寄过去没有种出来,我再帮你准备幼苗。” 黄家寨村民卫建红看到赵晨旭好奇地拍摄他家的羊奶果树,便把这件事记在了心上,羊奶果成熟的时候,特意叫她去采摘……星光村的村民像关心自家女儿一般,用点点滴滴的爱温暖着赵晨旭。 在日常走访中,赵晨旭发现,部分群众增收存在缺技术、劳动力、资金等问题,而星光村群众多以哈尼族、彝族为主,挖掘民族文化和群众增收可以兼容并蓄。她想到了她擅长的民族工艺,开始了她的“星光尝试”。 在了解到当地有“火塘夜话”的学习方式时,赵晨旭采取小班和夜校的授课模式,用活本地植物染色资源,为村民,特别是困难、残疾群众教授缝纫、拼布工艺、佤族织锦深加工、绳结工艺、云南扎染、传统植物染色等技艺。 村民们逐渐掌握了扎染、植物染色、拼布、绳结等技艺,有的村民从学生变成了老师,以一传十为其他群众传授民族手工技艺。“以染织公益传承助力宁洱乡村振兴”公益项目初见成效,不仅为传承本地民族手工艺助力,同时增加了群众的致富技能、拓宽了群众的致富渠道,更让群众树立了保护自然和传承民族工艺的意识。 自此,一块小小的扎染方帕,连接了赵晨旭和星光村。截至目前,赵晨旭的公益项目已开展培训38期,受益群众500余人,累计收益1.2万元。所获收益帮助困难群众9户,为官坟箐村民小组的道路修缮购买了石料。 “这里是我的新家,我想让我的家人靠自己的双手把生活变得更美、更好、更有意义。”赵晨旭说。(通讯员 王悦/文 赵晨旭/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