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性有多少种生命可能? 今天,我们记录几位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女性,在不同的年龄找到自己道路的故事,你可以从中看到,女性是如何锋利、清晰、坚韧、强大地把生命的张力无限拉满。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并确证,无论在何时,一个女性都拥有自己的丰沛可能。
80岁女滇剧演员——苏玉芬 戏曲舞台展芳华 普洱日报讯(记者 粟利/文 胡雪英/图) 13岁入梨园,80岁仍活跃在舞台,苏玉芬将滇剧融入血脉、刻进骨子里。 1944年,苏玉芬出生于思茅区倚象镇大寨村苏家箐村民小组,她从小就喜欢唱歌,是当地花灯老艺人眼里的“好苗子”。上小学时,苏玉芬在学校的各项演出中崭露头角。“那时候,身上有种不服输的劲儿,有点‘争强好胜’,觉得男孩子做得到的,女孩子也能做到。”苏玉芬说,在学校里,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小学毕业时,各方面条件优秀的苏玉芬被选拔进入当时的云南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学习滇剧,从此,与戏剧有关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第一次出远门,苏玉芬哭了一路。 当时,苏玉芬的母亲帮她买好了车票,送她上车时对全车的人说:“我女儿还小,从来没有出过远门,请大家帮忙照顾她。”因为这句嘱咐,从思茅到昆明的三天车程里,苏玉芬吃饭、住宿以及到学校的路费都是车上不知姓名的乘客悄悄付的钱。 进入云南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后,13岁的苏玉芬吃到了“学戏的苦”:每天很早就得起床练习压腿、下腰等基本功,练得皮肤发烫,稍微一动就疼得龇牙咧嘴,却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从一练功就浑身疼痛,到一天不练就浑身难受,苏玉芬用了一年的时间。 练嗓是最难、最枯燥的,通常一个唱腔少则练十多遍,多则上百遍。墙壁成了苏玉芬忠实的小伙伴,她常常对着它练嗓,诉说思乡之情,排解学戏的苦闷。 回想起那段日子,苏玉芬却说:“赶上了好时候,遇到了好老师。” 1961年,刚毕业的苏玉芬就被分配到省滇剧团,随后又被接回到思茅剧团做了一名滇剧演员。忙碌的她不是在红旗会堂演出,就是下乡演出,怀孕3个月还坐在拉着风琴的汽车货箱,一路颠簸着去演出,那时的苏玉芬几乎跑遍了思茅的每个角落。 1964年,剧团创作的滇剧《喃嬷》获得云南省优秀奖,从那时起,思茅的滇剧开始崭露头角。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苏玉芬深知,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让舞台表演无限接近完美。 苏玉芬师从云南省著名滇剧演员,掌握了滇剧的三大声腔,并在长期实践中博采众长,学习了京剧、花灯等唱法,丰富了滇剧唱腔的艺术表现形式。她的嗓音圆润、高亢、婉转流畅,表演落落大方,极富表现力,在《白蛇传》《葫芦信》等剧中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 退休后,苏玉芬加入普洱茶乐团,在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希望让更多的人看见滇剧之美。 普洱茶乐团成立20年来,这群热爱传统文化的老艺术家们挖掘整理普洱贡茶音乐,并创新融入本地民族音乐,形成了独特的普洱茶经音乐。同时,引入滇剧和花灯等,逐步壮大传统非遗曲目,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思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玉芬每年都积极参加市、区组织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演出、宣传和戏曲艺术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 为了让滇剧“更有戏”,苏玉芬除了在思茅体育馆排练外,还和普洱茶乐团团长温源勇一起到小学开设公益课,教孩子们练习身段、唱腔和打击乐。在普洱中心城区景素·普洱非遗客厅以及众多乡(镇)的特色节庆活动上,都能看到普洱茶乐团的身影。苏玉芬一招一式、一站一唱之间神采飞扬、英姿勃发,总能赢得满堂喝彩。 普洱茶乐团还受邀前往昆明参加交流会,并得到了参会人员的充分肯定:普洱滇剧在云南省“站得住脚”“排得上名”,苏玉芬的表演“滇味正”,是“叫好又叫座的角儿”。 戏曲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滇剧的传承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现在喜欢学戏、看戏的人少了。”苏玉芬说,普洱茶乐团表演者的年纪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年轻人参与进来,把滇剧传承好、发扬好。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扎实的科班功底,发自心底的热爱,让80岁的苏玉芬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以饱满的精气神一展戏曲芳华。
24岁入殓师——小袁 入殓师就是一份平常工作 普洱日报讯(记者 曹竞予) “出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离世也应是一件体面的事情。”3月7日,在普洱市殡仪馆,记者见到了入殓师小袁(为保护采访者,作化名处理)。小袁是“00”后,今年24岁,入行已有3年时间。谈到女性从事入殓师的感受时,小袁说:“从事这个行业后,我发现社会对入殓师,尤其是对女性入殓师的包容度比想象中高。” 几年前,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发生森林火灾,有森林消防员在火灾中遇难。当时,小袁高三在读,阅读了相关新闻报道后,她把“体面地送逝者走完最后一程”规划进了自己的人生。 尽管父母更希望小袁读护理、教育等适合女孩子的专业,但出于尊重,在填报志愿时,还是选择了支持小袁。那一年,小袁考入了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的殡葬专业。 “读书时、从业后,女性几乎占了一半。”小袁说,所谓女性胆小、力气小,不适合殡葬行业是不符合实际的想法。她认识的一位女老师为更好地了解丧葬史相关知识,目前正在攻读历史学相关博士学位。这让小袁非常敬佩。 第一次见到逝者遗体,小袁也感到紧张和害怕,但当真正做完入殓一整套流程后,她更多感受到的是对逝者的尊重、敬畏。工作久了,小袁进行遗容整理时,动作更加轻柔和细致。 小袁说,遗容整理和普通化妆既相似又不同,因为遗体的特殊性,加之亲属见到逝者时通常是平卧的视觉,在进行遗容整理时需要考虑得更加周全。 入殓师不仅要让逝者得以安息,还要让生者得到慰藉。接待家属时,要能敏锐地共情到家属的情绪:如果家属很平静,说明他已能接受亲人离世这件事情,面部表情就不能太过于严肃;如果家属还在哭泣,说明他仍然陷在悲痛中,言语就需要格外注意。刚入行时,小袁听见逝者家属哭泣,也会躲起来哭。“但这样显得很不专业,后来听得多了,才慢慢能控制住情绪。” 随着越来越多“90后”“00后”加入到殡葬行业中,入殓师也越来越得到外界的认识和理解。小袁的朋友们也认为,小袁从事的是一份很棒的工作。有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小袁觉得自己就是在做着平常的工作,拿着普通的收入。下班后,她会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然后去看书、看电影,去感受美好的生活…… 成为入殓师后,小袁看待生命、情感和死亡的角度更加多面。2年前,小袁和同事在为一位老先生办葬礼,葬礼还未结束,老先生的妻子也因过度悲伤去世。那是小袁第一次在书本以外见到了这样的场景,她感叹情感的忠贞与伟大,感叹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虽然生死离别看得多,但她仍乐观,她说:也许死亡是逝者的结束,但或许也是生者的另一种开始。 “让生者得到安慰,让逝者体面地走,服务于两个世界的人,是我的荣幸。”小袁说,未来或许会转到别的行业,但入殓师这份工作,她还会干很久。
42岁山村女教师——杨启秀 70名山里娃的“好妈妈” 普洱日报讯(记者 曹竞予/文 澜沧县融媒体中心/图) “妈妈!”一个孩子在梦中喊着。“妈妈在!”杨启秀轻轻地拍着孩子,小声地回应着。每晚,杨启秀都会和哈卜吗村小学的老师们对住校的孩子进行哄睡,直到孩子们安然入睡,才会离开宿舍。 2004年,23岁的杨启秀来到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戛乡哈卜吗村小学工作,刚到学校时,低矮的教室,破旧的门窗,缺胳膊缺腿的桌椅,让她尤为震惊。但是这样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都没有“劝退”她,她始终相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 
在年复一年的坚守中,转眼间,杨启秀已经在哈卜吗村当了二十年老师。在杨启秀的口述中,记者“捡拾”起了杨启秀及哈卜吗村小学另外3名老师一天的教学工作:清晨6点起床洗漱,到宿舍叫醒住校的孩子,帮孩子穿衣穿鞋并整理内务,带领孩子们早餐、上课、午餐、上课、晚餐。在结束了每晚的“哄睡”任务后,杨启秀回到家睡下已是深夜12点以后。6个小时后,她又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2023年9月开学以后,哈卜吗村小学从之前的4个年级缩减到了2个年级,共有70名学生,其中68名是住校生。70名学生中,16名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 杨启秀介绍,村级学校与别的学校最大的不同,就是老师除了承担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起陪伴孩子的角色,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孩子和双亲都不在身边的孩子。 “家住在离学校1公里以外的学生,我们都要求尽量住校。”杨启秀说,这是出于两个方面原因的考虑:一是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的比较多,如果让隔代监护人接送,交通安全隐患大;二是部分老人年纪大,精力有限,会导致孩子因“缺爱”而患上心理疾病。因此,哈卜吗村小学的68名住校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过上了集体生活。这样一来,4名教师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成了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和孩子们朝夕共处,让杨启秀仅通过一个眼神就能准确摸清孩子的心理,每年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举办两次集体生日的想法就是这样得来的。一次,她为自己过生日的小儿子买了一个蛋糕,很多孩子围了上来,“那种眼光太让人触动了!”所以,老师们想到了要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过生日,每年两次,一次在六一国际儿童节,一次在元旦节。集体生日这一天,学校除了把老师孩子们聚在一起,还会邀请村上以及乡上的工作人员一起来为孩子们过生日。 一年又一年,杨启秀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而哈卜吗村早已成了她的家乡。
33岁女银匠——代世娇 像银子一样温柔又坚韧 普洱日报讯(记者 粟利 文/图) 代世娇的身上有一种力量,温柔又坚韧。她微笑着告诉记者,这也许是做银匠久了“磨”出来的。 1991年出生的代世娇在大学时学的专业是环境艺术设计,从小喜欢画画的她,将专业与爱好相结合,让手工银饰制作更具特色。 
代世娇的银饰制作技艺是丈夫向彦铭(市级非遗传承人)“领进门”的,她从最基础的编线开始苦练技艺,到最终制作出第一件银挂牌,代世娇在心里对自己说:“原来我也可以!” “纯银质地柔韧,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器物,人也不要给自己设限,通过不断学习提升,一定会创造更多可能。”代世娇打好“入门”基础后,积极向外“修行”,前往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习花丝制作技艺,汲取专业知识“养分”。如今的代世娇已经融会贯通金银制作技艺,并创新制作普洱当地民族文化特色饰品,新加入的花丝珐琅、花丝镶嵌、点翠等多项技术,让作品更加精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她和丈夫共同制作完成的茶韵(系列)、揽铭入宴(茶泡)等作品荣获省“工美杯”奖项。 “机器生产出来的商品是冰冷的、千篇一律的,而手工制作的作品却带着匠人的温度,更贴近人心。”代世娇坚持每天读书,用《中庸》《道德经》《了凡四训》等书籍丰沛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自己的视野。 “只有持续输入,才有稳定输出,也许我读的书在当下不一定有用,但是总有一天它会在不经意间给我惊喜。”代世娇指着桌上新设计的龙年宝宝手镯说,这件作品就是知识量变产生的质变。 代世娇希望通过读书,提升银饰品的内涵,更希望由此给孩子树立一个爱读书、读好书的榜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花丝要很专注,做手工的过程也是一个静心的过程。”代世娇说,做手工和带孩子一样需要耐心和细心,情绪稳定的匠人、妈妈,有利于饰品的制作和孩子的成长。 良好的品质和精湛的工艺为代世娇所在的宁洱汤师傅手工银饰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户。代世娇深知,做生意也是在做人,要懂得感恩和谦卑,客户提出的各种要求不是“刁难”,而是对自己的磨炼、锻造、提升。 “我们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这门传统银饰制作技艺在传承中历久弥新,融入了巧思,凝结了愿望,拥有了灵魂。”现在,代世娇积极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更多的人认识、参与银饰制作。 “选择一件事坚持做,时间会给你答案。”对于未来,代世娇保持一颗随喜心:就算没有人欣赏自己,也要学会自己欣赏自己,只要每天进步、每天成长,就能做出更好的作品。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