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张已戌 易垚宽 王福蓉/文 卢磊/图) 山里人家,屋旁一树桃花灼灼,为青山渲染了一抹亮丽的春彩。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国庆乡哈播村大富寨村民小组村民诺忠明赶着刚犁完地的耕牛,从桃花树下经过,缓缓返家。他家的耕牛几个月前,在第七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暨2023年中老越三国(普洱)边境商品交易会上,作为牛体彩绘大赛的“模特”受到了不少关注,如今春耕在即,“牛明星”也回归本职,下地劳作。 诺忠明的家乡江城,是一个“动物明星”出圈的宝地,除了“牛明星”,还有“象明星”。 江城因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江三江环绕而得名,“牛”和“象”是江城的两个“形象大使”——亚热带湿润气候、丰富的植被,使其成为亚洲象理想的栖息地;多彩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独特的牛文化、牛产业。 “牛饮三江” ——江城有最炫彩的牛 牛,在江城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一个物种,牛可以成为农业中的劳力、餐饮业中的食材、彩绘作业中的“画布”…… 牛体彩绘的起源和目的是以牛身上五彩斑斓的图案恐吓猛兽,作为一种民间习俗传承至今,并演变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每年秋收结束后,江城人民都会用各种色彩把牛打扮得绚烂多彩,围着牛载歌载舞,既感恩牛的辛勤劳作,又庆祝丰收。自2009年首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首次举办牛体彩绘大赛,至今已经举办了五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青睐和关注。 牛体彩绘,是流动、立体、鲜活的艺术创作,江城县第一中学美术教师熊丽萍说,绘画与牛的体态融合形成了牛体彩绘独特的艺术语言。“我希望牛体彩绘能够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不朽的经典作品,也希望牛体彩绘大赛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更高更广的舞台,把我们的美好和快乐带给全世界。” 在第七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暨2023年中老越三国(普洱)边境商品交易会上,江城牛体彩绘火爆出圈,全网阅读量超9.2亿人次。面对这波热潮,江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刁江元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牛体彩绘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江城参加牛体彩绘活动,不断开发文创产品,使牛体彩绘真正成为引爆江城文旅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促进江城文旅高质量发展。” 以独特的牛体彩绘为纽带,江城一体推进牛文化、牛旅游、牛产业融合发展,让农耕文明的代表走进了现代文明的殿堂。江城县坚持大抓产业不动摇,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政策扶持,扎实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优势持续巩固、工业发展积势蓄能、第三产业提质增效。肉牛产业以打造“绿色食品牌”为抓手,加快推进基地化、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进程,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18年,江城黄牛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2019年,制定发布实施普洱市“江城黄牛品种”地方标准。2023年,江城黄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基地项目加速推进,肉牛存栏61689头、出栏36247头,传统产业持续巩固。 在江城,牛也是一种精神,是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并体现在江城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自1934年勐先农民起义军攻打勐野井,1949年解放江城,“三牛”精神已成为江城各级党员干部、各族群众的奋斗底色。2023年,抢抓机遇求突破,砥砺奋进谋发展,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93亿元,同比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9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764元和15554元,坚持财力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1.6%,办成了一批群众期盼的实事好事。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都体现在发展指标、幸福指数中。当在江城看到斑斓美丽的牛体彩绘时,那既是发展成就的美好画卷,也是内涵丰富的精神写照。 “象往生活” ——江城有幸福的家园 提起江城,提到牛,也会提到大象。近期,在江城县康平镇大树脚村,监测人员拍摄到数十头大大小小的野生亚洲象同框的罕见画面,这一震撼的“大场面”,就连监测人员都忍不住直呼“稀奇”。江城县野生亚洲象监测员刁发兴介绍,在早晨的一段时间内,它们全部聚在一起,就像是在集体开会。中午过后象群又分散在四周各自活动,有的在水潭里泡澡戏水,有的在树荫底下乘凉,有的则专心“干饭”。 江城是“象”往之地,也是“向往之地”。 一江碧水,青山环绕,江城县曲水镇高山村土卡河村民小组,是我国在李仙江流域的最后一个村民小组,海拔仅317米,也是普洱市海拔最低的地方。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项目建设以来,江城把昔日偏僻的边境小渔村打造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让土卡河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幸福的家园应该是什么样,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就是最佳的诠释。 建设生态宜居的家园,江城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重治理、严保护,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屏障不断筑牢。全面推进人象和谐共生,深入推进保护工作和不断提高群众保护意识,建立野生亚洲象监测保护机制,建设“大象食堂”和防象围栏、防象塔设施,建设亚洲象理想的生活家园,不断促进人象和谐生态和美。目前,江城森林覆盖率达68.83%,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2%,常年有50余头野生亚洲象在境内生活。 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19项指标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民生幸福、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聚焦绿美城市建设,持续高质高效推进民生工程,打造“中老越”三国风情为特色的跨境旅游康养目的地,以实际成效绘出一幅山、水、农居交融一体的绿美画卷。获评省级绿美河湖标杆1个、绿美乡(镇)1个、绿美村庄2个,推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打造边稳民富的最美边境线。 投入资金80万元,完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五化”水平;1098项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尽进,压缩办理时限75.68%,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98.92%;着力推进乡(镇)明责、赋权、扩能工作,更多便民服务事项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成功举办2023年中老越三国(普洱)边境商品交易会,集中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额达145.75亿元,掀起招商引资新高潮。 “牛饮三江·象往生活”的江城,努力建设着幸福家园。“我们要发扬为民造福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不断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让‘三牛’精神在江城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扎实有效推进江城高质量发展。”江城县委书记胡兴华这样说。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