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云资讯 >> 正文




“三问”普洱中心城区内涝——“水”从哪里来?“水”流向何方?如何才能“标本兼治”?


来源:《普洱日报》 周莉芸 王柱云 陈思彤 谢晓燕 彭俊涛 时间:2024/08/05/ 10:27 点击:

 

普洱日报讯(记者 周莉芸 王柱云 陈思彤 谢晓燕 彭俊涛)普洱,一座被山水环抱,天蓝、‌地绿、‌水净、‌气清的宜居城市。然而,近年来,普洱中心城区却在暴雨中屡屡受涝。

6月27日,普洱中心城区遭受五年来最大单点暴雨侵袭,导致中心城区19处积水,南屏镇曼连村降雨量最大,达到了84.1毫米,南部片区圣安迪大酒店、大昆曼建材市场、水映林源小区等地附近积水超过了60厘米,多辆汽车被淹,给市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了诸如“普洱变‘威尼斯’”“汽车成‘游轮’”“普洱人集体‘听海’”等调侃之声。城市内涝的症结是管网建设标准太低吗?究竟该如何破解内涝难题?为此,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探究普洱中心城区的“水患”之源及其去向。

现状  门前水患频

为全面了解今年暴雨对普洱中心城区的影响,记者深入内涝最严重的区域。在南部区大昆曼建材市场地基下沉路段,积水深达60厘米,多辆汽车被困,在多方帮助下才得以脱困。水映林源小区与市民政局路口,商家门口堆满防洪沙袋。商家诉苦:“这里年年淹,设备都受损了。大雨一来,曼连河水就倒灌。”

在北部区普洱文化中心,尽管地下车库已排空积水,但积水浸泡的痕迹犹存:大门破损、地下室积水、电力系统瘫痪、博物馆闭馆……工作人员透露,文化中心背后原是一片低洼空地,水在此处汇合流入思茅河,所以以往少有水患。但近年来,空地开发,地基抬高,而排水通道狭窄,加之管道堵塞,导致内涝频发。记者看到,该区域大部分地基已经被抬高了3至4米,而总的排水通道只是一条1—2米宽的水沟,加之不断增多的排水管汇入此沟,已超出排水沟的承载能力,暴雨时,内部管道堵塞叠加外部通道排水不畅,引发这一区域内涝。

一问“水”从哪里来?

为探明内涝根源,记者走访了思茅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该局副局长李文俊指出两大原因:一是主城区群山环绕,雨水易入城;二是河道泄洪能力不足,城区的主要排水为八条思茅河支流,而目前出现严重易涝点位附近的曼连河和老杨箐河部分河道变成了暗河,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加之该河道位置低,一旦降雨量超过50毫米时,就会出现河水倒灌,造成圣安迪大酒店、大昆曼建材市场、水映林源小区等区域的积水。

此外,城市快速扩张中规划滞后、生态环境变化、硬化路面增多等因素,也削弱了水体的自然受纳能力。记者从普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自2005年以来,中心城区面积扩大了6倍,鱼塘、农田等天然水体消失,城市泄洪排涝更依赖管网和河道,而地下管网建设相对滞后,改造难度大。

二问“水”流向何方?

为有效防止山水涌入城市,普洱市水务公司在雨季前后,均对周边泄洪干渠实施定期巡查与清理工作。在梅子湖左干渠现场,记者看到水务工人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清淤作业。据普洱市水务公司副总经理罗云华介绍,此干渠作为阻挡南部山水入城的关键泄洪路径,雨季时易遭淤泥堵塞,因此定期巡查与清淤至关重要。清理后,干渠行洪能力显著提升,山水得以顺畅流向野鸭湖,有效发挥了拦阻作用。

在南屏路积水直排思茅河管道施工区,路面开挖作业正有序进行。据悉,此处将铺设两根直径1.5米的雨水管,全长达980米,自思茅河口延伸至曼连村。项目竣工后,曼连村片区的雨水将不再排入曼连河,而是直接通过此管道汇入思茅河,从而减轻曼连河的泄洪负担。“项目预计于今年12月完成,将有效缓解曼连河因河床低洼导致的河水倒灌问题,是一项高效的工程性措施。”罗云华表示。

近年来,普洱中心城区已新建及改造市政雨污管网约18公里,整治易涝点7处,检查井892口,纠正错混节点664处,并整改了450余处市政管网的错接混接问题。经工程性措施改造,主城区易涝点数量由35个减少至18个。

普洱中心城区内涝成因复杂,治理需持之以恒。工程性措施虽能快速缓解问题,但长远规划与治本之策同样关键。普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空间规划中心主任罗军指出:“为平衡发展与治理,普洱市自2016年起便规划‘海绵城市’建设,旨在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水文及水生态的破坏,实现吸水、渗水、净水功能,并在需要时加以利用。然而,‘海绵城市’建设涵盖生态修复、河道管网建设及小区微改造等多方面,是项系统工程,需要时间积累以实现质变。”

三问如何才能“标本兼治”?

城市内涝治理,既为系统工程,亦属长期任务。面对严峻的内涝挑战,普洱市委、市政府秉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方针,正加速构建包含“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施、超标应急”的综合排水防涝体系。同时,推动区域流域治理、防洪能力提升、排水通道与管网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工作齐头并进。

作为普洱中心城区的行政核心,思茅区直面内涝挑战,积极应对。结合区域特点,采取系统规划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方式,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既注重短期成效又兼顾长远目标的治理举措,以空前力度和坚定决心推进内涝治理战役。

近期,思茅区聚焦主城区易涝点开展重点整改:一是深化河道整治,清理障碍,改造老杨箐河下游老式拱桥,增强行洪与排水能力,防止倒灌。二是加速疏通梅子湖左干渠,将茶山片区山洪水引入野鸭湖错峰调蓄,减少入城水量。三是加速完成内涝治理二期工程,新建雨水管道,承接曼连村区域的雨水,同时在公园一号小区门口易涝点新建口径1.5米雨水管道,收集路面雨水,沿南屏路引入思茅河,缓解区域内涝。四是持续维护防洪排水管网,重点排查整治34个易涝点周边管道破损、淤堵及错接混接等问题,确保排水畅通。

长远来看,思茅区将依据气象、土壤等条件,通过“提高排水标准”与“综合性解决方案”,融合蓄、滞、渗、净、用、排等手段,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实施区域流域治理,修复生态基础设施。开展思茅河及八条支流生态基础修复工作,增加天然雨洪通道、滞蓄空间,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生态本底的径流控制作用。二是实施防洪提升工程。实施河道防洪改造,逐步达到主城区河道30年一遇、组团20年一遇的内涝防洪标准。三是构建道路径流行泄通道。利用次要道路、绿地、植草沟等构建雨洪行泄通道,提升对超标雨水的应对能力。四是加强管网配套,提升管渠设计标准。以34个易涝点为中心,片区联通管线新建、改造工作,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提升至5年一遇。五是构建信息化平台,实现排水管渠智能化管理,并建立长效运维机制。建立完善城市排水管渠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排水管渠信息化、账册化管理,并逐步建立以5—10年为周期的长效运维保障机制。

思茅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永麟表示:“面对内涝,我们勇于担当,积极解决,虽成效初显但仍需努力。恳请社会各界给予更多耐心、理解和支持。我们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定能逐步解决内涝问题,为市民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普洱中心城区内涝问题的解决需政府、市民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科学规划、高效管理、持续努力与综合施策等措施。携手并进之下,普洱中心城区定能克服内涝难题,稳步迈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2024年普洱市退役军人企业家代表座谈会 ... 下一篇:普洱:以工代赈兴乡村 助农增收享红利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