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视点 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 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浪潮中,网络无疑已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及社交不可或缺的核心平台。它如同一座宝库,为青少年打开了通往无限知识与广阔交流的大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可能。然而,与此同时,网络也可能化身为一道隐形的障碍,不经意间阻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之路。面对这一双刃剑,我们不禁要问:究竟应如何理性地看待网络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有效引导他们趋利避害,正确利用网络呢? 
(记者 廖尚燕 绘)
记者调查 未成年与网络:让人欢喜让人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深深植根于普通家庭之中,极大地影响和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模式,无论是学习、工作、购物还是娱乐,都可在线上轻松完成,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愈发便捷。然而,对于未成年人的家庭而言,互联网的存在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记者调查发现,未成年家庭对于互联网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既有因互联网带来的欢乐,也不乏由此引发的忧虑。一方面,未成年人能够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也有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短视频,无法自拔。 手机上网已成为生活常态 无论是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在偏远的农村,从一两岁的幼儿到八九十岁的老人,互联网已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社交互动和娱乐消遣的重要渠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逐渐转变为生活中的必需品。 近年来,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现象愈发普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两个月,记者深入思茅城区及其周边乡镇进行实地探访,发现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大多数未成年人都有过上网经历,特别是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已成为未成年人的普遍选择。 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孩子接触网络的时间甚至早于他们学会说话和走路。有的小孩在1岁多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熟练地在手机上浏览短视频,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网民”。此外,在校外时间,尤其是假期,未成年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这也为他们上网提供了更多机会。 然而,未成年人的上网环境却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在父母的监督下使用网络,而有的孩子则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记者经常能看到一群孩子围着一部手机,或观看短视频,或玩游戏。 在一些中专学校附近,记者还发现商家为学生提供了存放包裹的服务。这些中专学校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未成年人。他们通过手机网购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快递员将包裹送达指定地址,学生则利用周末等空闲时间前来领取。 互联网是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互联网的红利同样惠及了未成年群体。如今,孩子们只需通过手机就能完成许多事情,如点外卖、查找资料、学习厨艺、听讲座等。 市民孙建雄表示,由于他和妻子工作地点离家较远,家里很少开火做饭,8岁的孩子大多通过点外卖解决用餐问题。孙建雄认为,互联网确实带来了便利,孩子放学后,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十几到二十分钟后,热腾腾的饭菜就能送到家门口。 市民金志文则分享了他的孩子通过手机学习厨艺的经历。金志文的孩子对厨艺感兴趣,但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厨师授课。幸运的是,通过智能手机,他们可以搜索到同一道菜的不同做法,孩子的兴趣爱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三年来,孩子已经学会了10余道菜的做法,每道菜都色香味俱全。 市民游文虎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孩子如何利用智能手机学习的故事。游文虎的孩子是个“植物迷”,以前要弄清一种陌生植物的属性分类等信息,需要跑书店、图书馆购买书籍、查阅资料,既费力又耗时。而现在,借助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上的软件,几秒钟就能识别出准确丰富的信息,既轻松又省事。游文虎感叹道:“互联网是知识的殿堂,智能手机就是一块‘敲门砖’,是孩子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 此外,智能手机还缩短了时空距离,让远离家乡的孩子不再孤单。市民陈正兴常年在外务工,离家上千公里。以前想家时,只能看看照片。而现在,家里的监控摄像头与手机相连,还具备双向通话功能。有空的时候,他可以打开手机实时了解家里的情况,还可以与孩子视频通话,实现了“云养娃”。 去年10月,某网红校长在深圳举办讲座,陈正兴的孩子非常想去听课,但门票难求且时间上也有冲突。后来得知讲座将在线上直播,于是,陈正兴的孩子在家里通过手机就收看了讲座。在过去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要想听一线大城市的名家名师线下课,路途遥远且座位有限,根本不敢想。 互联网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然而,在一些家长看来,互联网也并非尽善尽美。一些孩子沉迷于手机和网络,成为“手机控”“低头族”,难以自拔,对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看短视频看多了,不仅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还容易模仿动画片或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市民赵力平对记者说,去年暑假,他的孩子由老人照顾,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刷手机玩游戏,晚上不睡觉,早上起不来。开学后跑早操时,孩子才跑了两圈就晕倒在地,手脚抽筋还呕吐不止,幸好被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医生反复提醒他们,要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长,及时调整作息时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后来他们听从了医生的建议,现在孩子已经戒掉了网瘾,几乎不玩手机,作息也规律了,身体逐渐恢复健康。 市民汤苇也分享了她的经历。为了控制孩子玩手机,她给家里的Wi-Fi设置了多次密码。然而,孩子却大半夜跑到附近的酒店门口蹭流量刷短视频。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绪变得孤僻且脾气暴躁。汤苇坦言,经过深刻反思,他们夫妻作为父母也喜欢玩手机,给孩子带了不好的头。今后他们将以身作则,减少玩手机的频率,多陪伴孩子。 市民李启洲则表示,以前孩子一哭闹就用手机哄。手机成了哄娃“神器”,比给糖果还管用。然而,久而久之问题暴露出来,孩子连吃饭也要边玩手机边吃,吃一顿饭要花一两个小时。直到孩子出现“手机综合症”——眼睛近视、个子长不高、身体变差、学习跟不上等问题,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老师的指导下,全家人形成统一的意见,及时进行纠偏,“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孩子逐步远离“手机”。在此,李启洲建议家长们,防止娃娃玩手机上瘾要从小抓起,早抓早主动。(记者 刘绍容)
少年访问少年 2010年后出生的群体,幼小的年纪便与网络亲密接触,被称为“A世代”。作为“A世代”的一员,我觉得有必要从同龄人的视角出发,探讨互联网在中学生群体中的角色、重要性,以及它所带来的成长挑战。 2024年的暑期,我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同龄人的网络使用习惯、偏好及其对我们的影响。这份问卷覆盖了50名高中生和50名初中生,虽然从统计学角度看,样本量并不足以支撑起一个严谨的结论,但它至少让我听到了同龄人的声音,看到了他们眼中的网络世界。
网络带给我们什么? ●99%受访者频繁使用短视频软件 调查结果显示,99%的受访者频繁使用短视频应用软件,如抖音、快手等。这一数据表明了短视频在中学生群体中的极高接受度,也反映出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碎片化信息的依赖。然而,这种依赖的背后,是信息过载的困扰和潜在成瘾的风险。许多同学表示,他们会沉迷在短视频中,不知不觉间就消耗了大量时间,而原本计划的学习或休息时间则被挤压。 ●46%受访者梦想成为网络名人 46%的受访者表达了成为网络名人的梦想,这背后是社交媒体平台所散发的名望魅力。然而,这种对名望的过度追求,往往会导致我们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努力和积累,转而寄希望于一夜成名。同时,也有同学沉迷于游戏和短视频带来的短暂快乐,以此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社交能力减弱 网络交友的便捷性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朋友”,但线上交流的频繁却让我们逐渐失去了线下交往的能力。许多同学表示,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与人交流,而不是面对面沟通。这种变化不仅导致了我们口头表达能力的下降,还让我们在真实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和焦虑。 ●风险与挑战并存 网络世界并非一片净土,它同样充满了风险和挑战。在调查中,我发现许多同学对于网络风险的认知并不充分。他们习惯于在网络上分享个人信息、和陌生人聊天,甚至进行在线交易。这些行为无疑将他们置于网络欺凌、隐私泄露和诈骗等风险之中。 ●希望关注与引导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我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家长、老师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帮助我们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认知,避免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合理安排时间,平衡线上和线下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保持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八年级学生 陈义佳)
他(她)说 市政协委员、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校长袁飞—— 家庭应发挥关键作用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未成年人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交流空间,另一方面也存在诸多风险。我认为,要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家庭应发挥关键作用。家长要以身作则,陪伴孩子上网,引导他们选择有益的学习平台和交流社区。学校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抵制不良内容。社会层面,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督促互联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完善青少年模式。同时,鼓励未成年人积极参与有益的线上学习活动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网络社交习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互联网消极方面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市政协委员、普洱市民族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普蓉—— 堵其无用,只能引导 未成年人生在数字化时代,堵其无用,只能引导。 首先,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与孩子建立开放、信任的沟通渠道。家长应主动了解孩子的网络使用习惯,包括他们喜欢浏览的内容、使用的应用及在线社交活动。同时,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网络体验,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通过倾听和理解,家长可以更好地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消极影响。 其次,设定合理的网络使用规则:在尊重孩子自主权的基础上,与孩子共同制定网络使用规则。这些规则应明确、具体,包括每天上网的时间限制、可以访问的网站类型、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后才能上网等。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减少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屏幕时间”,为孩子树立榜样。 最后,丰富孩子的现实生活:网络成瘾往往与现实生活单调乏味有关。因此,家长应积极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如户外运动、艺术创作、阅读书籍、参与社区服务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还能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减少孩子对网络的依赖。 市人大代表、思茅三中教科处主任马丽—— 家校要合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应以身作则,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手机或电脑,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家长应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与孩子共同制定网络使用规则,并根据孩子的年龄增长和需求变化进行相应调整。此外,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合理安排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的生活。 除了家庭教育的引导,学校在网络素养教育中也应该扮演重要角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讨论网络成瘾的危害,并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找出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网络。同时,学校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讲授性课程材料、文献资料库、案例库等,帮助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在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学校应通过过程描述、互动设计、学习建议和评价反思等环节,指导学生如何组织信息、分析问题、收集信息并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李大丫—— 沟通、陪伴与引导 我儿子现在读五年级。目前,他在手机和网络使用上属于正常状态,他爱玩游戏,但不沉迷。从小他就喜欢手机,因此我让他接触手机,但并非为了玩游戏。我鼓励他用手机听书和故事,并且时间不受限制。这些年来,他听了中国史、世界史以及各类童话故事,上网时间累计超过1000小时。上四年级后,我们商量后决定,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他每天可以玩两小时手机游戏,这个规则一般不打破。 作为家长,我也不在儿子面前玩游戏。我用手机审稿、写文件、查资料时,都会告诉他。另外,周末我们至少安排一天户外活动,减少宅家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