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陈珊珊)近年来,景东彝族自治县平地村以“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为目标,以党建引领固根基、以产业赋能助发展、以文化为媒凝共识,奋力绘就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画卷”。 党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红色堡垒”。平地村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团结工作的始终,全面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起以党总支为核心、党支部为基础、党员干部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重视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党内活动深度融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纪学习教育、专题学习的重要内容。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小组活动室等平台,采用“普通话+方言”的方式,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同时,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当民族团结的拥护者、参与者、贡献者,共同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 发展产业,凝聚民族团结进步“红色力量”。平地村立足生态资源禀赋、民族文化和产业基础等优势,秉持“党建赋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发展茶产业。积极探索“党组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统一化的管理、收购、包装、营销,全力打造“党旗领航·彝家韵味”党建品牌。同时,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持续推进有机茶园示范基地建设与有机茶园转换认证工作,不断扩大茶园规模、提升茶叶品质、打响品牌知名度,不断完善茶产业链。 弘扬文化,激活民族团结进步“红色动能”。深入挖掘本地传统民俗和历史文化,按照“文化兴村、民族靓村”的发展理念,将易地搬迁与后续发展紧密结合,精心打造了一条集商贸、绿色生态农产品交易、文化交流、特色美食于一体的彝族特色山街。依托端午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平地村成功举办“幸福彝乡灵秀平地”“火把狂欢节”“唱支山歌感恩党”等特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积极盘活彝族刺绣、服饰、芦笙等乡土人才资源,组建了一支民族手工艺传承队伍,带动近100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切实将民族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推动“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