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瓜果飘香。眼下,在普洱的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忙碌着采收成熟的瓜果,品尝丰收的“甜蜜”,到处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近年来,普洱市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地理、气候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普洱日报讯(记者 付利琨 赵劲然 景谷县融媒体中心 文/图)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农业生产中所遵循的自然规律。然而,当记者走进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迁毛村的上千亩甘蔗地时,却看到了播种和丰收同时出现的场景。田垄间,播种机来回穿梭,轰鸣声此起彼伏;蔗林中,蔗农们在忙碌地砍收甘蔗,一时间,打破了人们对于春种秋收的固有认知。 “因为甘蔗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一般是10到15个月,所以就有了成熟收获和新一轮种植同时出现的场景。”迁毛村的甘蔗种植大户陶美英解答了记者的疑惑。每年的甘蔗榨季都是陶美英家最忙碌的时候,800多亩的甘蔗地里每天都有60-70名工人在劳作,他们一边忙着挖坑覆膜,一边忙着砍收捆扎,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以前砍甘蔗用的是弯刀,一个上午才能装满一车甘蔗,现在不用一个小时就装满了。甘蔗机、盖膜机、中耕管理机等机械的使用帮了我们很大的忙。”陶美英感慨道。 陶美英家从20年前开始种甘蔗,面积从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800亩,年收入递增至百万元以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依靠甘蔗增收致富,不仅是当地众多农户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展现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显著作用。 “以前种的甘蔗品种亩产只有5到6吨,现在种的都是新品种,提升很大,亩产能到8吨以上,亩产值达4000元,今年预计收获1500多吨,毛收入有70多万元。”迁毛村芒品村民小组甘蔗种植户徐丕东说。 “现在正是种甘蔗的好时候。”景谷洋浦南华糖业有限公司永平分公司农务副总经理陈汝波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农户种植所需的种苗、肥料、地膜、农药等农资投入都由企业垫付,土地租金也有无息贷款,前期投入很少。我们还通过推广早种早管、品种良种化、用肥科学化等技术,提高单产来增加蔗户实际收益。” 在田间地头,记者看到,甘蔗机挥舞着机爪,不一会儿就把货车装得满满当当。一捆捆糖料蔗作为食糖的主要原料,就此踏上了新征程。 “为保证甘蔗品质,砍下的甘蔗会在24小时内被运到糖厂。”景谷洋浦南华糖业有限公司永平分公司生产副总经理张志果介绍,2024至2025年度榨季,公司自2024年12月8日开榨以来,日榨量2500吨,预计入榨35.5万吨,产糖量4.7万吨,产值达24539万元,较上个榨季净增2540万元。 一根甘蔗想要“两头甜”,农户增收了,企业要如何再增效?糖业循环经济是条可行路径。100吨糖料蔗可提炼13.5吨白砂糖,而剩余的大部分为甘蔗渣和糖蜜。甘蔗渣经一系列干燥提纯后进入纸厂造纸,糖蜜通过发酵可作为饲料和酒精的制作原料。至此,一根甘蔗的价值被充分“榨尽”,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企业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效益,也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蔗糖产业作为景谷县重要的优势产业之一,种植历史已有40余年。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甘蔗的单产和糖分都有了较大提高,又通过降低种植管理的成本投入,提高了种植效率,得到了广大蔗农的认可。 “种甘蔗我们相当有信心!我们都是靠它增收致富的,明年还想再扩种100亩,相信一年更比一年好!”说话间,陶美英看向忙得热火朝天的甘蔗地,眼中是满满的笑意。 据悉,2024至2025年度榨季,景谷县甘蔗收获量将达82.61万吨,预计实现农业产值3.88亿元,较上个榨季增长1.14亿元,全县蔗农户均收入有望达到4.5万元,人均收入有望突破1.2万元。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