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三十而立”,意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对生活、工作和自我有明确认识,能独立承担责任,确定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值此重要的人生交汇点,对于女性而言,三十岁又往往成为一个汇聚过往经历、审视当下状态并规划未来的关键时刻。让我们一起鼓励每位女性都能以积极且开放的心态拥抱这个年龄,将其视为一次心灵与生命的重启。
原来,三十而立的‘立’,并不是粗浅地用‘成功’一词草草概括,而是指思想境界上的成熟与自立。
“三十而立”这一古训,源自《论语·为政》,指人在三十岁左右应有所建树。从2020年起,“三十”这个年龄数字便成了第一批90后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节日聚会,亲朋相聚,诸如“工作怎样?”“成家没?”的关切询问,常萦绕在同龄人的耳畔。对于“三十岁”,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人生步入社会的一个阶段,因为在二十岁的青春年华,有人早早踏入社会,也有人选择继续深造……我的二十岁,平凡无奇,却也在大学校园里尽情奔跑、欢笑,张扬着青春的勇敢与不羁,那时的我,对十年后的“三十岁”毫无忧虑,未曾提前设想。
时光如梭,在毕业后的几年中,随着三十岁的逼近,家人的声声催促如同咒语,一度让我感到麻木。直到看到逯宏在《汉字的智慧》一书中对于“立”字的解读,我才豁然开朗:岁月流转,每个人都要由此经过,承担责任、把握机遇,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这就是“立”字的真谛。原来,三十而立的“立”,并不是粗浅地用“成功”一词草草概括,而是指思想境界上的成熟与自立。
人生是一场不断学习与提升自我修养的旅程,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随之丰富,坦然接受自己,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努力乐观地生活,寻找热爱的事物……这些,何不为一种思想境界上的“立”?当我领悟到这一点后,三十岁,便不再刺耳。
中国敦煌学奠基人之一的常书鸿先生也有他的热爱与执着,他的前半生充满了变迁与坎坷,却在而立之年踏上敦煌,从此倾注半个世纪的心血于敦煌的保护与研究。他的夫人谈到他晚年迁居之后的生活时说:“他人在京城心在敦煌。家中悬挂的铃铛,微风拂过,叮当作响,仿佛敦煌九层楼的铁马叮当声在呼唤着他。对于他而言,敦煌就是生命,敦煌就是全部。”一种敬佩与向往油然而生,我渴望在晚年时,也能如他般,回望过去,因热爱而感动。于是,在三十岁那年,我重拾业余爱好——绘画,虽无专业背景,也不与工作直接相关,但是它们却是我生活中最好的“调味剂”。
如今,已是2025年,回望已逝的三十岁,曾经的焦虑已渐行渐远。正如纳兰性德所言,“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何不通过绘画、音乐、旅行等方式,为自己寻得一片惬意的山水,回眸间,三十已立,且欢且颂。(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