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普洱的田间地头,西瓜、马铃薯、贡菜等果蔬接连成熟上市,田间地头,农人们正辛勤劳作,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普洱市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让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邱海艳 文/图)春意盎然,机械轰鸣。眼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永和村的马铃薯试验种植基地迎来了丰收。田间地头,随着一台台现代化采收机在田垄间穿梭,一个个饱满圆润的马铃薯破土而出。 “今年收成不错,每亩产量有3000多斤,收购价稳定在每公斤2至3元。”景谷万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勋彬介绍,该基地种植马铃薯面积约100亩,“机械采收+人工分拣”的方式不仅提高了采收效率,还有效节约了成本。 近年来,永平镇立足资源禀赋,按照“片带化建设、规模化经营”的思路,积极推进高原特色产品的种植发展,打造多个马铃薯种植基地,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广优质脱毒种薯、节水滴灌、机械化播种采收等技术,引导群众朝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方向稳步发展。 马铃薯的优质与否,种子是关键。为促进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永平镇农业部门联合企业及农科院专家对多个不同品种的马铃薯进行反复试验,最终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丽薯6号”等新品种进行推广。“传统品种亩产约2000斤,而新品种配合机械化精量播种,亩产可达3000多斤。”永平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罗宗涵说。 “‘丽薯6号’抗病性强、个头大,收购价比往年高。我家种了60多亩,收入预计能有20多万元。”永平镇种植大户赵百积笑着说。 马铃薯的种植也带动了一批农户就业。在采收期,永和村马铃薯试验种植基地每天用工量在20人左右,每人日均可以获得100多元的收入,为周边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拓宽了致富路。 2025年,永平镇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达600亩,预计总产量1800余吨,实现产值500万余元,目前已完成部分种植。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