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云资讯 >> 正文




外婆的手


来源:《普洱日报》 谢玉兰 杨柳青 时间:2025/04/24/ 15:57 点击:

 

(记者 杨柳青 绘)

普洱日报讯(记者 谢玉兰 杨柳青)在我眼里,外婆的手,很巧,不是那种绣出了名动一方的精巧刺绣的“巧”,是为做了太多精巧布鞋和“疤疤衣”马甲的“巧”。曾经,因为条件受限,外婆没有彩线,也没有丝绸布料。她有的,只是一些粗棉线、麻线和粗布旧服等粗料。外婆用它们缝制出许多暖和精巧的布鞋。

那个年代,农村女人基本都会做布鞋,但做得像外婆那样精巧秀美的却很少,尤其是外婆缝制的“疤疤衣”,更是让人称赞她的巧手。与外婆是“老相识”的奶奶会这样评价她:“你外婆的手,是仙女偏心眼儿送给她的。我们都拜过仙女,可是都没她巧。”小时候的我听不懂,后来才知道,每逢七夕节晚上,女子便可以向天上的仙女祈求赐予女工技巧。

在老家川中的农村,人们管妇女的针线篮叫“麻篮”。大概是因为麻篮刷了各种颜色油漆,显得色彩艳丽缤纷的缘故,老家人称一切斑驳的色块为“麻”,颜色不统一的意思。外婆的麻篮色彩简洁,就是由几条红蓝相间的油漆刷制而成。编织麻篮的篾条既溜光水滑又紧致扎实,出自外公之手。外公的篾匠活在十里八乡是百里挑一的,家里一切篾制家具的编造都是外公的杰作,编一个麻篮对他来说易如反掌。外婆没有辜负外公的手艺,靠一些粗布麻线缝出了许多朴素又秀巧的针线活。

外婆的麻篮里永远放着黑白色棉线、灰褐色的粗麻线、大大小小的钢针、顶针、剪刀、一些碎布和待完成的布制品等。“疤疤衣”在当时不仅做工不易,获取材料更是不易。外婆用攒下来的口粮,跟隔壁裁缝换来衣服边角料,将它们修剪成大小一致的小块三角形,由内而外拼接成万花筒般形状的四方块,再镶嵌成一件五彩缤纷的漂亮马甲,这是为家中某个开始爱美的“小寿星”筹备的最精美的礼物。

就像艺术家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外婆做鞋子,也丝毫不肯马虎。不管是鞋面还是鞋底,一针一线,紧致有度,绝不敷衍。鞋面花色素雅沉静,鞋边修剪整齐内敛,鞋样秀气有型。鞋底是由一片片旧服烂布用浆糊粘在一起晒干,层层贴合而成。按每个人的脚码尺寸裁剪成鞋底模样,里外再各贴一片白布,同时用白布包边。纳鞋底的线是手搓粗麻线。鞋底前掌和脚跟处的针脚为错落有致的梅花样,中间段为九宫格图案过渡层次关系。我曾好奇地问外婆:“鞋底穿在脚下,做那么漂亮干什么?鞋子往脚上一套,地上一踩,谁看得见它漂亮不漂亮?”外婆嗔怪地教我:“做事要求心安呐。别个晓不得,你自己也晓不得吗?一年到头才得穿一双新鞋,怎么能敷衍了事呢?”

我问外婆是怎么做到不用图稿不用笔记,就能一针一线地纳出那么多漂亮的鞋底?外婆说,图在她心里。也许外婆心里真有一张图,她还将这张图教给了渐渐长大的二姨、三姨。记忆里,下雨天,几位姨妈会围着外婆的麻篮,在外婆的指导下帮她一起纳鞋底。我特别喜欢那样的日子,我和小姨一边做作业,一边偷看外婆带着姨妈们穿针引线的样子,看着麻篮边堆起来的一双双新鞋,满怀过年的憧憬与喜悦。

在童年的印象中,外婆像是没什么睡眠时间的人。每天晚上,外婆都在灯下做针线活,做到什么时候才睡,我们不知道。只记得每每夜半起床小解,外婆还在灯下纳鞋底、补衣服。待再醒来,已经被外婆催促着起床洗漱吃早饭,然后去上学。天色蒙蒙亮,我们一边睡眼蒙眬地就着咸菜吃外婆焖的红苕饭,一边看外婆往一个蒸汽腾腾的巨大的猪潲锅灶里加柴。看着灶眼里熊熊的火光,我纠结着外婆昨晚到底有没有睡觉?后来才明白,外婆不可能一夜没睡,否则,外婆不真成了神仙?但我相信,外婆确实没有多睡。不然,外婆的手就算再巧,也难缝制出那么多鞋子、衣服来。

每年过年前夕,外婆会早早地完成给所有人过年穿的新鞋。收到外婆送来的新鞋,闻着新布鞋鞋面崭新的布料味,年味霎时变得浓烈起来。我不知道外婆是否如奶奶所说,是得了仙女的偏爱,才拥有了一双灵巧的手,但我知道,苦寒岁月给了外婆一双茧厚肤糙、骨节突出似铁线草一样的大手。

母亲常常跟我回忆,小时候,外婆带着她回娘家看望孤母,满院子的邻居都会围了过来。外婆会拿出她为院子里的老人或孩子缝制的鞋子或“疤疤衣”送给他们,感谢他们邻居们替她照顾自己的孤母。老人和孩子收到礼物欢天喜地。有老人搂过我的母亲,赞叹着,春(外婆乳名为春儿,川音念作“qun”)妹儿就是巧,会打扮,把个幺姑儿(亲戚对外婆第一个女儿的昵称)打扮得像朵花儿似的。年轻的婶娘和姐妹们纷纷喊着:“啊呦呦,春妹儿可回来啦,快来教教我怎么叠这个“疤疤衣”!”“春儿嬢嬢,想死你了,你能教教我怎么纳‘梅花底’吗?”“春儿姐姐,快来我家!我给你留了好吃的。”外婆所到之处,皆是一片欢喜!

我的外婆食人间烟火,却与世无争。亲戚间、邻里中,外婆从不与人争吵,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算了,有啥子来头嘛。”如今,外婆西去多年,外婆的老屋已摇摇欲坠,那个陪伴外婆一生的“麻篮”早不知遗落何处。但每逢乞巧节,我总会想起奶奶说外婆巧手是拜仙女所赐的事,想起那些年带给我无限满足和幸福的新布鞋。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云南思茅产业园区召开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项目 ... 下一篇:妈妈的菜摊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