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丽江古城考察。他沿着石板路边走边看,当地居民和沿途游客十分热情地向总书记问好:“能不能邀请您来喝杯咖啡?”总书记同大家亲切交流,“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现在国外也是受欢迎的。” 3月31日,《云南日报》以《普洱咖啡在茶香深处酿一杯世界味道》为题,整版报道了普洱市在咖啡产业发展中的经验和做法,点赞普洱咖啡产业。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普洱咖啡产业仍然存在咖啡生产“第一车间”基础不够牢靠,咖啡园地配套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弱;咖啡精深加工发展较缓慢,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少,企业存在同质化发展现象,处在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国际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形象比较缺乏,品牌影响力有限等问题。如何推动普洱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有以下思考建议。 一是打牢咖啡生产“第一车间”基础。优化品种结构,建设良种资源库,支持科研机构开展咖啡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试验示范种植推广,逐步扩大优良咖啡品种种植面积。强化基地建设,推进中低产咖啡园改造,强化基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实现增产增效。强化绿色防控,推广荫蔽树种植、“乔灌草”等复合栽培模式和使用生物农药、天敌防控等综合技术,有效提高咖啡品质。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引导咖农提升精品咖啡意识,鼓励咖啡种植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托管代管、入股分红等方式强化与咖农利益捆绑联结,促进科学种植管理、标准化采摘,提高咖啡鲜果品质和企业、群众增收。提升庄园规划建设水平,加大统筹指导力度,避免咖啡庄园建设低端化、同质化;整合现有咖啡“产、学、研”资源,着力构建“政、企、研、学”四位一体共同推进咖啡产业塑造和咖啡庄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格局;突出农业功能、管理制度、技术技艺、加工处理等环节的创新,构建可视可知可感的咖啡生活空间、文化空间、体验空间,打造“从种子到杯子”的“一站式”咖啡文化体验服务。 二是集中力量培育知名龙头企业和打造驰名商标品牌。按照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利益共享的思路,从整合资源、产业链分工合作、集中资金扶持培育出发研究咖啡产业改革,引导传统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重组打造咖啡龙头“航母”企业,统一品控质量体系开展生产经营,统一品牌形象开展宣传和市场营销。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与企业要加强对消费市场开拓及业态创新研究,以高附加值产品拓展消费市场,丰富产品种类业态,延伸咖啡精深加工产业链、价值链。加快推进《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普洱咖啡》国家标准委立项发布,充分利用“普洱咖啡”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打造“普洱咖啡”公共区域品牌,引导企业规范普洱咖啡生产,提高普洱咖啡质量,增强普洱咖啡的行业话语权、市场话语权。 三是“精品咖啡”和“速溶咖啡”两手抓。在坚持走精品咖啡发展道路的同时,也要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从市场划分、消费者喜好出发,大力发展普洱“纯咖”或不同配方的“即溶咖啡”“速溶咖啡”产品。利用世界、全国知名连锁咖啡厅的优势渠道,合作共享普洱咖啡产业价值链,加强普洱咖啡产品宣传推广和市场占有率,提升“普洱咖啡”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四是深入挖掘打造独具特色的普洱咖啡文化。打造普洱咖啡VI视觉体系和文旅IP形象,邀请专业策划设计团队对普洱咖啡原产地文化进行系统整理挖掘,结合“普洱咖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形成独具普洱特色地域文化属性的咖啡主题VI视觉体系,打造咖啡文旅IP形象和符号,形成能进行宣传、推广、普及的符号、文案等。将提炼出来的文化元素推广授权给市场主体使用,丰富产品设计及形象展示,提升品牌形象饱满度和产品附加值;将提炼出来的视觉识别体系推广运用于公共空间氛围营造,烘托普洱作为“咖啡之都”特有的文化氛围;紧盯近年来兴起的反向旅游、新烟火主义、悦己主义、她经济、银发经济、微度假经济,设计城市漫游、城市旅居、文博打卡等具有松弛感的微型度假场景和线路产品,引导经营主体创新咖旅融合新业态,打造风格各异的消费场景和体验内容,形成每个咖旅项目、主题线路都有差异化的独特卖点。打造特色鲜明的咖啡主题街区,立足茶马古城旅游小镇、普洱茶特色小镇,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与业主合作加强业态规划和引导,聚集咖啡商家入驻,鼓励文化创作者与商家推出系列关于咖啡的展陈、演出、出版物等文化产品,让消费者既能品饮、选购各式咖啡产品,又能获得咖啡文化的心智浸润。打造建设“中国咖啡文化馆”,利用“咖啡大市”的优势,集中国咖啡历史、故事、经营案例、产品展示、品鉴及摄影、书法、绘画等文艺文创作品于一体,打造中国咖啡文化高地,树立普洱咖啡品牌的形象地位。 五是强化科技赋能,抓实咖啡产业人才培养。加强“政、校、企”三方合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健全机制,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与在普高校合作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支持市内高校在技能大师或技能人才认定、兼职导师合作、人才引进机制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咖啡产品研发基地等,为咖啡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加强与在普高校科研项目尤其是省部级科研项目的合作和立项申报,强化基础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合作研究;依托普洱相关检测、研究机构和在普高校各类研究平台及实验室,成立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为咖啡产品研发和质量提升提供设备保障。对取得的研究成果、发明专利及时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孵化以及成果转化推广。(作者单位:普洱市政协 阿杰 沐忠华 牛媛 何顺琼)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